“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迈出第一步
在4月25日召开的专门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政治局会议上,高层首次提出要“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在五一黄金周结束之后,这一布局即迈出了第一步。
先看国内经济工作。5月7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降息又降准,推出三大类、十项措施,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至0%;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的利率同步调整。等等。
金融监管总局则推出八项增量政策,包括: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调整优化监管规则,进一步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助力稳企业、稳经济;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全力帮扶稳定经营,拓展市场;修订出台并购贷款管理办法,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
中国证监会则将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包括:动态完善应对各类外部冲击的工作预案,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健全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长效机制;推动公募基金重要改革,改革突出强化公募基金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将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对于确受关税政策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在股权质押、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增强监管包容度,帮助纾困解难。
从以上政策公布的时机和内容来看,契合了政治局会议上提到的“加紧实施”、“用好用足”、“加力支持”、“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以及“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的既定目标和战略安排。
再看国际经贸斗争。同样是在5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布消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5月9日至12日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举行会谈。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此答记者问时说,“美国新政府上任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违规、无理的单边关税措施,严重冲击中美经贸关系,严重扰乱国际经贸秩序,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带来严峻挑战。中方为捍卫自身正当权益,采取了坚决有力反制。近期,美方高层不断就调整关税措施放风,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中方传递讯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与中方谈起来。中方对美方讯息进行了认真评估。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何立峰副总理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将在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长贝森特举行会谈。”
商务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的说法包括三层意思:其一,时下还未有定论的全球关税战尤其是中美关税战、贸易战,主要责任在美方,中方完全不想打,因为注定没有赢家,面对美方的违规、无理施压,中方只能反制;其二,中美经贸谈判可以,中方始终敞开大门,关键是怎么谈,这次接触是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讯息,中方决定进行接触是基于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其三,何立峰副总理今次是在瑞士访问期间与美方举行会谈的,会谈能否取得实质进展还是未知数,毕竟会谈不等于谈判,即便进阶为谈判,这一次的谈判也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中美经贸谈判完全不同,不仅仅是谈判的代表换了,整个时局也不同了。
将国新办“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新闻发布会与对外官宣中美会谈消息放在同一天可能是偶然,但“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却是一场必然的“持久战”。
刚刚结束的五一黄金周数据看上去很亮眼,但从人均支出同比增长来看,整体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这也说明中国扩内需、促消费仍面临很大挑战;至于中美经贸会谈,不可能幻想和指望一谈就能解决问题,中美结构性矛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两国经贸斗争注定会反复震荡。将“国内经济工作”放在“国际经贸斗争”之前,一方面说明中方一直强调的“以我为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也说明中美的世纪之争本质上取决于哪一方能将内政问题处理得更好,毕竟,起决定作用的从来都是“内因”,只不过现在最抢眼的是“外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