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都禁用红招牌?从河北三河的“折腾”看香港的“安静”

撰文: 杭子牙
出版:更新:

近期,河北省三河市的一场统一店面招牌颜色风波,在内地舆论场引起巨大反响。事情缘起于当地政府要求沿街商户统一牌匾颜色,且禁用红色、蓝色、黑色三种颜色。这一匪夷所思的规定让众多商户措手不及,众店家不得不纷纷按要求上演招牌 “变色记”。

其中一些在内地市场人们很熟悉的商家LOGO也被殃及。比如,蜜雪冰城标志性的红底招牌被迫改头换面成绿色,甚至连医院的 “红十字” 标识也未能幸免,在这股变色潮中被刷成了绿色,警察局警徽上的蓝色标志也被扣除。

当这些照片登上互联网,迅速就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质疑:这一规定的合理性何在?如此强制的色彩要求,究竟是为了满足谁的审美?对商户权益的考量又在哪里?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事情很快有了戏剧性转变。三河市儿童医院刚换上不久的绿色 “红十字” 被紧急拆除,蜜雪冰城的门店牌匾也再次由绿变红。由三河市上级廊坊市成立的调查组迅速介入,初步核查后,认定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随即对三河市委书记作出免职处理,并责令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全面整改。

这场因招牌颜色引发的舆情危机,看似暂时落下帷幕,但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一家蜜雪冰城的招牌换成了灰黑色。(网上图片)

三河此次统一店面招牌的做法,其荒唐之处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严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相关部门在出台这一规定时,显然没有充分听取商户的意见,也未进行深入市场调研。仅仅凭借少数人的主观意愿,就滥用行政权力,一纸命令就把地方书记的个人偏好作为强制性规定推向市场,以 “一刀切” 的方式强行推行招牌颜色统一。这种做法完全不顾市场情况,有悖市场和商业规律,将公共权力当作满足个人或小团体审美偏好的工具,全然不顾商户们的实际经营需求和利益诉求。

其次,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无疑也是一场无意义的折腾,对当地营商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更换招牌对于商户而言,意味著一笔不小的经济支出。从设计新招牌到制作、安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资金。而在经济下行,经营本就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这无疑是给商户们雪上加霜。在中美关税战的大背景下,这一行为尤其显得有“自己人折腾自己人”的想像。

绿色、灰色招牌的蜜雪冰城。

更为重要的是,品牌的招牌颜色往往是经过长期市场培育形成的独特标识,承载著消费者的记忆和品牌的价值。强制更换招牌颜色,使得这些品牌的辨识度大幅降低,可能导致顾客流失,严重损害了商户的商业利益。原本充满活力的商业街,因为这场毫无必要的 “变色运动”,陷入一片混乱与无奈之中,商业氛围被破坏,营商环境也因此恶化。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应当是尊重市场规律、鼓励创新和多元化的,而三河的这一举措,显然背道而驰。

必须认识到,类似三河这样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在内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案。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庞大国家,地方治理体系错综复杂,一些陈旧的观念和不良的工作作风在部分地区长期积累。地方官员受传统官僚主义文化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对民意的尊重和对现代治理理念的深入理解。这些弊病的根除,绝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以持之以恒的决心,通过持续的批评与监督,不断推动解决。

回顾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正是在不断地自我纠错、自我革新中前行。在经济领域,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遭遇了无数的质疑和困难,甚至面临著 “崩溃论” 的唱衰。但正是在一次次的批评与反思中,通过坚定地推进改革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社会治理方面,从基层民主建设到公共服务体系也在不断优化,每一步改革都伴随著质疑,是在不断栽跟头的过程中,才取得今天的成绩。这充分证明,只要勇于正视问题,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批评,就一定能够克服问题,在不断的监督批评中久久为功,不断进步。

香港在改革进程中的拖遝与无力

图为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摄于2017年12月1日。(Getty Images)

当我们将目光从河北三河转向香港,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与内地积极推进改革、勇于直面问题并迅速纠错的态度相比,香港在改革进程中的拖遝与无力显得尤为突出。

香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如住房问题、贫富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单一等。这些矛盾日益凸显,不仅严重制约著香港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最深层次的驱动,酿成了史无前例的严重骚乱。在中央督促下,香港01这些年也不断发出倡议,特区政府终于意识到了改革的紧迫性,不断喊出改革的口号,试图寻求破局之道。

然而,改革的口号喊得很响,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实质性的改革行动上却安静得可怕。迄今为止没有看到任何具该个性的事务推进,有人还在私下不断抱怨,不要总让我们改革,要告诉我们改什么?真是悲哀。社会资源就在无休止的争论和拖延被消耗,宝贵的发展机遇也在一次次的蹉跎中错失,眼见香港和新加坡的差距越来越大。

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内地,也适用于香港。香港曾经是内地改革学习的对象,但是如今,香港更需要的是从内地的改革经验中汲取力量,摒弃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式,以更加果断的行动和务实举措推动各项改革落地。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现有困境,解决深层次矛盾,才能让香港找回曾经的自己,满足港人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