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谁是“中共同路人”?在台陆配成最新“黑五类”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在批评声浪如潮水般涌现之后,台湾陆委会终于在4月8日释出缓颊讯号,表示要求在台陆配补件“丧失原籍证明”一事,可“个案处理”。这场来势汹汹的行政命令,从三月底移民署悄悄发函通知、要求在台定居陆配须于三个月内补齐30年前的“中国除籍公证书”,至今已掀起政治、法律、人权乃至两岸关系的漩涡。讽刺的是,这项荒谬措施从民进党政府内部首度发动,却连党内自家立委、地方议员都看不下去,直言太粗暴,没搞清楚情势。

姑且不论公文是否合乎比例与程序,最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补件风暴”背后的政治动机,以及它所揭示的赖清德政府的治理逻辑——当一纸通知让30年前已归化台湾、在台服役、纳税、娶妻生子的平民百姓,突然被怀疑“不是台湾人”,还要自证清白,否则撤销户籍,这已经不只是行政管理问题,而是民进党版本的“国族纯化运动”开始登场。

延伸阅读:台要求14万陆配3月内交“丧失原籍证明”否则除户、撤销定居许可

从“亚亚案”到全面清查

回顾这场风波的起点,许多观察都指向因拍摄影音鼓吹“武统”而被限期离境的陆配网红“亚亚”。当时,社会舆论仍在争辩言论自由与国安红线的界限何在,如今台湾移民署大刀一砍,不分青红皂白地通知逾万名陆配“补上中国大陆除籍证明”,哪怕是30年前旧事皆一概而论,否则将面临撤销户籍处分。才短短几周,这把政治之火已从网红烧到家庭主妇,从言论审查延伸至血统审判,台湾的国家认同政策,仿佛进入了“DNA辨识时代”。

陆配亚亚“落机即被大批神秘人包围陪同离开”掀热议:普通妈妈?

+9

台湾移民署自然宣称依法行政,其依据的是2004年修正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9-1条,但这项法律早已施行20年之久,如今突然全台总清查,且没有事先公告、缺乏配套,只能让人怀疑这波清查与当前赖清德政府“国安治理”的大格局脱不了关系。从军中扫荡共谍、恢复军法审判,到以“17条国安策略”擘划对中国大陆人士的严管路线,如今再将行政之手伸进“陆配管理”,逻辑上再自然不过。只是,民进党政府真的以为,“异己”只存在于政党对立与舆论吗?

从抹红在野到划分“纯血台湾人”

过去,民进党靠“抹红”策略成功污名化政治对手,驾轻就熟地将在野党标记为“中共同路人”;如今,战线已然延伸至非政治领域,如艺人、网红、YouTuber,再扩及陆配,终于落实为官方政策。这种治理方式的本质,已非单纯的行政要求,而是一场对台湾人身分的“纯化工程”:只要你是来自中国大陆、即便在台已成家立业、服兵役、报税缴健保费,只要保存好一纸哪怕是30年前的除籍文件,就不是“纯血台湾人”。

4月9日,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表示,《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定两岸之间只能有一种身份,移民署依法行政,若有个案困难的部分,可联络移民署专线或信箱,会特别处理帮忙。(陈郑为/摄)

此举招致国民党立委抨击,称这是“行政手段霸凌特定族群”,亦有民进党籍市议员批评移民署“懒惰粗暴”,选择用“一纸公文”让数万人自证清白,无异于“法律上的自证无罪”。这场来自执政党的政治动员,宛如纳粹的种族分类,只是用的不是血统或语言,而是出生地与户籍登记。在赖清德治下,其标榜的“台湾价值”不再由理念与价值定义,而进化到“哪里出生”所决定。

【延伸阅读】陆配亚亚遭前邻居爆料常嫌台湾烂“不想待在这” 每早大声播国歌(点图放大阅读):

+9

制度化的寒蝉效应

更具结构性的问题,是赖清德政府的这一系列动作皆套以“法律”的外衣进行制度化,正如移民署多次强调的“依法行政”。但这种“依法行政”,实则“滥法”,台湾法界人士质疑,把20年前的法律条文,强行适用于今天的个体,无视程序正义与信赖保护原则。法界人士指出,根据《行政程序法》第117条,既有的定居许可是行政利益处分,原则上不能随意撤销,而这次移民署却主动追件,甚至还将过错转嫁给民众,如30年前交出去的除籍文件因为“政府没纪录”,所以民众需要补件。

有大陆台师批评,把法律当控管人民思想、限缩权利的工具,只要不服从就是中共同路人、就是威胁台湾的民主自由、就是叛国。民进党这种作法与过去国民党威权时代如出一辙。图为“2018言论自由日─噤声的日常”展区。(资料照片)

这不只是滥法可延,更是“制法”,遂用行政命令取代司法程序,让执行机关拥有裁决人民国籍的绝对权力。最后,这些手段累积起来,无疑将形成制度化的寒蝉效应:未来谁还敢说自己来自中国大陆?谁敢谈两岸和平?谁敢倡议中华文化融合?一个说自己妈妈是中国大陆来的台湾人,都要害怕家户被取消,这还是民主吗?

延伸阅读:民进党立委拟提案收紧港人移台:最长6年才能定居、须放弃港护照

谁是臭老九?

简言之,民进党政府的这一系列处分措施早已脱离行政范畴,而是进入一场对台湾内部敌人的政治扫荡行动。从军中打击共谍、恢复军法审判,到陆配除籍风波、艺人“监管”、网红驱逐,赖清德政府的治理轨迹越来越明确:对内清理“非我族类”,对外高举“中国是敌国”的大旗。这不仅是对陆配身分的清查,更是对整个台湾社会“谁是我族人”分水岭式的划线。从政治认同、文化立场,到血缘渊源,台湾人的定义已被进一步窄化、排他化。

1月1日,赖清德发表上任后首次的元旦讲话,席间以“我们都是Team Taiwan!”,意图巩固台湾认同的用心,溢于言表。(台湾总统府)

讽刺的是,这种极端的“我群/他群”的分割,不正是过往台湾批判极权国家的语言?将人区分三六九等,意欲何在?当赖清德政府可以随时定义谁是台湾人、谁不是,当在台30年的安居乐业只需一纸公文就可抹除,所谓“民主自由”在台早已贬值,一贫如洗。

回头来看,赖清德月前发布“17条国安策略”时,已有台湾学者警示,这是赖清德政府为两岸“准战争状态”预做的社会准备。确实,在赖清德眼中,台湾社会早已被渗透,高尚的“台湾价值”体系遭受存亡威胁,因此不惜要以践踏人权与民主为代价,也必须“清理”台湾军中、“清理”社会、甚至“清理”人口户籍,只是在这样的治理思维下,下一个被清理的“黑五类”、“臭老九”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