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炒作台海武统时间表不再是新鲜事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科顿(Anthony J. Cotton)才刚对外抛出“中国将于2027年抢占台湾”的说法,台湾内部亲绿媒体立刻忙不迭地转载,仿佛又找到新的催泪题材可以向台湾民众灌输“中国随时会打过来”的恐惧感。但这种老掉牙的套路早已让人看穿,看似为“保台”鸣钟,实则又是一场台美联手的叙事操作——炒作“武统时间表”的剧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拍一次,翻来覆去无非是几个老角色、几句老台词:中国军事扩张、习近平要做历史伟人、解放军百年建军要统一台湾等等。

然而,越是如此高频率炒作“武统倒数计时”,反倒暴露了这场叙事的虚妄与焦虑。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北京什么时候会“武统”,而是“谁”在不断透过散播“武统时间表”的说法来制造焦虑、操控情绪、压缩空间,让和平成为一种被羞辱的奢侈。

3月18日,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科顿警告,中国明显计划在2027年前抢占台湾。(维基百科)

仔细观察,每次台海军事紧张的舆论高峰背后,往往伴随两种操作。一是美国军方或智库高调预测“中国可能在20XX年武统台湾”,另一边则是台湾政府即刻配合,搭配汉光演习、备战文宣、民调滚动,煽动民意支持“抗中保台”,以升温自己的支持度。以此次科顿发言为例,与其说是“情报研判”,更像是一记投石问路的舆论信号弹,美国方面乐于把这种假设性语言丢出来,先看看台湾内部反应,再看北京反应:反正话语风波都是台湾在传,气氛是台湾自己炒,美方永远站在计算得失的安全距离之外。

而这般炒作的剧情之所以能不断重演,关键在于台湾内部的政治需求——尤其是民进党在意识形态上早已转型为以“制造对立”为日常执政术的政权。从蔡英文到赖清德,民进党执政下的台独立场未曾有过改变,但两人的风格却有明显落差。细致而言,蔡英文属于“左台派”,执政期间懂得在国际上扮演温和角色、在台湾内部压制右派,至少维持表面上的战略模糊;但赖清德上台后,整个路线明显右转成为“右台派”,战略模糊退位,政策挑衅上场,政治动员搞得比特朗普还要直白,更要斗争。

例如赖清德3月中旬提出热腾腾的“17条国安战略”,俨然就是一份以冷战思维编纂的政治教条,口口声声说要因应“中国威胁”,但其实更像是一份“全面对抗中国”的动员书,里头没有一字是要为和平留下空间的,完全是朝著《反分裂国家法》三大条件里的“和平统一无望”大步迈进。

北京对此当然不会毫无动静,根据《反分裂国家法》,只要符合“台湾走向法理台独、出现分裂事实、和平统一希望完全破灭”三条件之一,北京就有正当性启动非和平手段。尽管台美乃至部份外媒,炒作台海武统时间表沸沸扬扬,但北京官方从未就“武统”时间表做出正面回应。事实上,习近平还在2023年与拜登会谈时明言“没有这样的时间表”,但这种否认在美方与台湾亲绿媒体眼中,反而被解读为“正在争取更好时机”,即使说明是“目前没计划”,也会被翻译为“已经计划,但还没告诉你”。

这种“无论怎样你都有事”的推理手法,恰恰证明了炒作“武统时间表”的真实意图不在于厘清事实,而是“创造事实”。这场叙事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战,是利用“武统”的阴影来塑造台湾人的身份感与恐惧感,进一步合理化各种军事投入、外交配合与政治压制。

《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明订:“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VCG)

然而,真正值得讽刺的是,在这种紧张叙事下,美国却屡屡表态不保证会出兵。无论是前国安会官员科尔比说“保台成本高、应避免激化中美冲突”,还是历届美国政府一再暧昧应答“不会明确承诺协防台湾”,都让人质疑,美国真的会为了台湾的命运投入战争吗?还是说,他们更希望借由“保台”名义延缓中国崛起,同时让台湾承担前线风险,为美国争取战略时间?

这样的策略从美台军售便可见一斑。过去八年,美国对台军售超过260亿美元,然而台湾拿到的是大量40年弹龄的库存品,导弹多数不具备现代化标准,甚至传出有些是即将退役的库存,名为提升战力,实为“清仓大拍卖”。当台湾军费支出相应台海军事风险暴增,台湾军方却依然拿著老旧装备训练,这到底是“备战”,还是为华府利益再三当垫背?

而从北京的视角来看,这场闹剧也日渐清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确实在推进,但与其说是为了“准备开战”,不如说是为了确保在必要时“不开战也能迫使对手让步”。习近平的“不打也赢”战略,其实比“武统”更现实也更有效。当台湾内部越来越多前将领、军事学者甚至民众意识到战争只会让台湾遍地焦土时,北京只需静观其变,让民进党不断把自己逼向《反分裂国家法》的红线,台湾内部民心自然会变。

美国军力指数报告指出,解放军武统台湾能力升高。(资料图)

总的来说,武统从来不是北京的目的,而是手段,统一也不是什么民族主义的高潮,而是历史逻辑的必然。相较于台湾近年频频高呼“对岸要打来了”,北京真正的时间表从未向外界公开,因为那不是“倒数计时”,而是一步一步的局势推演,最终促成统一的,或许不是导弹,而是北京的战略耐性与台湾内部清醒者、破局者的觉悟。

是以,当炒作台海武统时间表已经沦为固定桥段,真正需要追问的是:谁在用“战争”为自己续命?又是谁,将和平的希望扼杀在“抗中保台”的口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