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南方水灾揭示抗洪能力演进 三峡溃坝论为何仍沸扬?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2020年夏天七八月期间,内地南方地区连日来暴雨成灾,长江流域频发洪涝。8月20日,三峡大坝迎来建库以来最大洪峰,需要开启11孔泄洪,致使外界再次涌现对三峡“溃坝”的担忧,并且与廿多年前的全国水灾相提并论。

1998年全国洪灾致逾4千死

在内地民众的集体回忆里,要评断年度洪灾是否规模庞大,又是否影响严重,参照对象离不开1998年那一场洪灾。

其时29个省市区受灾,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损失最重,最终全国录得4150人死亡,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人民币,电视画面上更常见各地溃堤场景,抗洪队伍被迫以血肉之躯堵塞决口。当年8月,文化部和民政部特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携手筑长城”赈灾义演,共筹得逾10亿善款,香港市民也通过各种渠道捐输,据称数额以亿港元计。

2020年6月29日,三峡大坝今年以来首次泄洪。早前坊间再度流传“溃堤”一说。

+3

至于今年南方洪灾,顾名思义就是受灾范围主要为中国南部,其中又以长江流域一带灾情最为严重,而与98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洪灾相比,破坏力也相对较低。

10月7日,应急管理部会同多部门和单位,会商分析2020年前3季度(1至9月)全国自然灾害情况,核定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亿人次受灾,导致578人死亡失踪,其中洪灾造成7373万人次受灾,278人死亡失踪,可见虽则洪灾仍是本国杀伤人命和影响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但其今年夺去的性命比98年时少得多,内地和香港也并未见得需要举办大型筹款活动以赈济灾民。

回溯1990年代,赈济内地水灾灾民几乎是香港的年度时事,市民和明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型义演筹款也举办得不少,不过踏入千禧年之后,因水灾而号召赈济的活动愈来愈少,“救济内地洪涝灾民”也不再是每年必备议题,例如今年的洪灾便不见得成为大新闻。

重庆綦江遇80年来最大洪水 一度超防洪水位5米

+5

三峡大坝不是也不能“消灭”洪涝

若论其间改变,主因是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10290.4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143634.9亿美元,这十多倍增长反映于国民教育水平提升、基建与科技品质改善、应急物资变得充裕等抗灾利好因素,有效降低洪灾破坏力和死伤数字,内地政府亦更有人力物力去应付灾情,对外求援的迫切性和频率相应减少。

在众多抗洪能力大幅增加的象征之中,三峡大坝一定是最为人熟知和注目的一个。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始建于1994年,至2003年完工落成,迄今已运作17年之久。据官方新华社所成立“暸望智库”今年7月所发表文章称:“2010、2012、2016年都出现了比1998年更大的洪峰,但正因为我们有了技术手段——以三峡为骨干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拦洪削峰,保证了江汉平原安澜,大大减轻了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正如该文的题目所示,“有了三峡大坝”,有内地民众仍觉得年年“洪灾还是这么多”,而该文的科普内容正想读者明白到,洪灾的成因众多,牵涉许多现今人力还未能主宰的自然因素,三峡大坝不能也不是用于“消灭”洪涝,其作用乃在拦截洪水,削减每一道洪峰来临时对流域一带的冲击幅度,确保受灾程度降至尽人力可能的最低水平。

相关图辑|长江三峡水库建造情况(点图放大):

+6

实则相比98年时江西九江溃坝,时任总理朱镕基痛斥“豆腐渣工程”,三峡大坝如今仍安然运转,发挥预期功能,并且配合上下游一整个系统的防洪设施,随时准备应对“万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以期毋须再以“血肉长城”的方式保卫国民的身家性命财产。

“大坝防洪”策略一向充满争议

不过,尽管官方提出“抵御万年一遇洪水”的讲法,但正是围绕三峡大坝的施工品质,今年水灾牵引出所谓“三峡溃坝论”。

事缘近几年来,中外坊间拿著解像度有限的卫星图,流传大坝变形的消息,直到今年南方水灾爆发,水位一度超出警戒线,又大坝首次需开出11个溢水孔以泄洪,更加令“三峡溃坝论”火上加油。官方于重申坝体稳定坚固,其高度依然远超于所载水体,而极其微小的位移按科学测量属正常现象,卫星图那种惊人“变形”仅为图像拼合误差所致,于工程结构事实上不可能存在。

相关图辑|雅江流域上的中国水电站(点图放大):

+5

由“血肉长城”到“拦洪截峰”,本国的抗洪能力确实进展可观,但作为防洪手段的“建造大坝”从来都充满争议,尤其是三峡大坝。

1992年全国人大表决建设议案,赞成票“竟然”只占总数票三份之二左右,迄今仍是历来得票率最低的获通过议案。不少国民至今仍质疑,三峡大坝的经济效益能否抵销生态成本,建设品质能否抵御自然力量和军事攻击,周边地震频繁是否与大坝有关。所谓“三峡溃坝论”正是酝酿于这些争议之中,通过内地蓬勃的互联网生态迅速生成、演变和蔓延。

互联网的出现除了加速阴谋论扩散,同时也令公众监督与讨论在治水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019年,网传三峡大坝对比图。左图中看不出大坝有异常,右图中坝体有明显扭曲,对比效果明显,有人质疑大坝是否已经变形。

网络曝光灾情促使官方问责

2016年7月,河北邢台暴雨成灾,当地政府被指应对不力,并且无预警泄洪,据称30至50人因此遇难,灾情和民众示威片段亦不断在网上流传,引起全国议论,之后省政府派员调查,澄清堤防乃因洪水而崩决,同时追究及处分多名失职官员。

2018年8月,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省多市暴雨成灾,其中山东寿光市弥河流域上游三个水库紧急泄洪,结果城区及大批村庄被淹,居民损失惨重。有网民发文称,当地泄洪前未能做好准备,才引发河水漫灌,居民受灾。虽然官方就此否认,但省政府随即派出督导组,中央部委亦划拨赈灾款项,寿光市委书记则在灾后很快就被调职。

相关图辑|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点图放大):

+8

至于今年南方洪灾,就其是否获得“应该得到”的关注度,内地网民有一番激烈辩论。正方指各大传媒都有持续跟进最新消息,官方央视更有专题报道,反方则指相比美国疫情,以及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国内天灾人命伤亡的网络热度都要低得多,批评互联网平台“娱乐至死”,又认为传媒未有克尽己责,他们主要是质疑官媒报道“主旋律”的千篇一律,抒发对官方正能量资讯的不信任。

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地水利防洪工程预料会持续推进,例如“十四五规划”即表明要开发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水电资源,潜能被认为等同“3个多三峡”。从治水防洪角度看,与1998年相比,官方拥有更丰富的经验、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充足的资源,然而随著公共讨论在网络上日益炽烈,资讯相对较流通,党政机关上下无可避免要接受更多重的舆论审视,考验干部们的公关技巧之余,更对他们的政策拟定和阐释能力有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