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从“煞停”到“重启” 内地民众的疫情生活

撰文: 孙圣然
出版:更新:

自去年年底湖北省武汉市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一年的时间里,人们的生活因疫情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荆棘与挑战。生活习惯、出行方式、社交方法、工作模式等方面,无不随着疫情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疫情对一般人生活的影响绝非几篇文章可以道尽,但本文将为您尽力回顾在过去一年中,内地普通民众生活中的几个不同侧面。
本文为系列报道第三篇,也是回顾新冠肺炎内地疫情系列第三篇。

2019年12月8日,武汉市发现第一宗新冠肺炎确诊个案,然而,相关信息却并未立即引起当局重视,大陆媒体亦仅有简略报导,而武汉市卫健委在疫情初期更一度通报称,个案数量一度出现下降趋势,并指“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该病可防可控”。

从“迎接新年”到“迎接疫情”

1月18日,武汉江岸区的百步亭社区举办“万家宴”准备迎接新年。(新华社)

在此情况之下,无论湖北武汉还是内地其他省市的一般国民,对于疫情到来,都没有心理准备。2020年1月18日,武汉江岸区的百步亭社区还大张旗鼓地举办了“万家宴”准备迎接新年,四万多家庭参加了活动。港媒1月亦曾前往广东进行采访,几位到访广州花市的大叔大妈仍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兴奋之中,接受采访时谈及新型病毒更表示“唔惊,有政府唔惊”。

但就在人们欢天喜地准备迎接新年的时候,疫情实际上已经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国家疾控中心研究显示,1月20日,内地实际上至少有6,174宗新冠肺炎患者发病(注:这是回顾性病例,他们的发病时间在1月20日之前,后被确诊)。

1月20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的重要指示,钟南山院士表示疫情出现“人传人”和医务人员感染情况。随后,内地各大媒体亦开始对于疫情进行大规模深入报道。原本处在喜乐祥和气氛之中的民众,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滔天巨浪”。

生活新习惯:口罩、抢购、居家

全国民众迅速行动起来,几乎一夜之间,人们纷纷寻找口罩,而在疫情爆发地武汉,当局更于1月22日便下达了必须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的要求——疫情爆发前,极少佩戴口罩的人们,在生活中做出了第一个重大的改变。

与此同时,大量民众开始从武汉“逃离”,前往其他省市,甚至还有部分民众飞往日本、美国等外国“避难”。而“逃离”武汉的市民在其他省市,实际上也成了重点“盯防”对象,而部分流落外省的武汉人、湖北人遭到歧视性待遇,例如难以找到住处,店家不愿接待等。但同样的,亦有热情的外省人向他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安顿下来。

为了控制疫情,1月23日,武汉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封城”措施:当日上午10时起武汉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停运,并要求市民若无特殊原因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等离汉通道也暂时关闭。世卫组织称,这样封锁一座1,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在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

封城后的武汉,昔日人潮涌动的江汉路步行街、熙熙攘攘的黄鹤楼都开始变得冷清,市民们纷纷涌入药房和超市,紧急采购生活物资和防护用品。然而药房的酒精迅速断货,口罩亦“一罩难求”,感冒药物同样被调高价格。超市中抢购的人也是人手几包即食面,有市民称“现在不能管价格贵不贵,能抢到吃的不挨饿就不错了”。不仅仅是武汉,湖北其他城市,甚至内地所有省份在相继出现首宗确诊后,都出现了囤货潮、口罩及防护用品短缺等现象。

生活悲喜剧:艰难求生,守望相助

疫情给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了短缺、恐惧与紧张,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不便:民众无法出门工作、上学、出游,而湖北各地居民日常外出购物时间和范围都被严格限制;此外,因为疫情爆发,医疗资源紧张,许多患有其他病症的国民的治疗亦受到影响。

在武汉、湖北、乃至全国,此后几个月内,一幕幕悲喜剧也就此上演:武汉汉阳一名女子在家中阳台用脸盆“敲锣救母”,为重症母亲哭求一张医院床位;55岁的湖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常凯一家四口因新冠肺炎相继去世,常凯遗书感慨“床位难觅”;湖北一位母亲在省界向执法人员哭求,放她送患癌的女儿前往江西九江医院求医;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深入疫区为市民送医送药,无私无畏“为武汉拼命”。

疫情重压之下,市民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疫情严重的湖北尤甚。为了舒缓压力,武汉市有社区居民在居家期间,集体打开阳台窗户,高唱国歌及《我和我的祖国》,并高声呐喊“武汉加油”为彼此加油打气。这一幕被人用手机拍下并上传至社交媒体,无数人看后感动落泪。

+3

虽然有专家表示,此类活动可能增加市民感染风险,但无数素不相识的市民,面对感染死亡的风险,面对日复一日的压力,不约而同打开窗户,齐声歌唱,又何尝不是一种“守望相助”“互助抗疫”呢?

当然,“苦挨”也并非疫情初期市民生活的全部。湖北乃至全国,居家避疫的民众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也都找到许多不同的充实生活的方式:从字画、游戏到健身。有人为医护创作画作,有人身居方仓医院不忘阅读名著,还有市民在疫情期间神奇减肥75公斤。市民“苦中作乐”,在艰难中自我创造意义,为看似悲伤的生活图景添加了一点亮色。

漫长的假期:工作暂停,收入减少

由于春节假期过后,内地疫情仍处高发时期,为了响应政府的规定,内地原本7天的春节法假被屡次延长,而不少企业在此期间推出了“在家工作”的新政,远程办公的兴起还带动了不少“办公APP”的使用。

但是,很多行业还是只能继续停工。面对“漫长”的假期,个人经济收入成为了一大难题。一部分民众因未有如期复工,而无法按时还网贷、房贷、车贷等,尤其是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每天面对房贷和车贷的民众的生活成本和生活品质显著大幅下滑。举例来讲,有月光族几天不工作就难以撑下去,停工过程中还完贷款后,账户余额所剩无几。

而疫情的爆发除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个人经济,更是影响到了多个行业。以养殖业为例,因为病毒最初在华南海鲜市场被发现,使得许多屠宰场及活禽交易市场关闭。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因此,野生动物养殖业在中央立法以后可谓“一夜返贫”。许多从事养殖业人士被迫转行,例如在微博人气颇高的网红“华农兄弟”,曾以养殖竹鼠出名,而如今也无奈放弃了投入巨大心血的旧业。

疫情受控之后:地方疫情与进口冷链的新挑战

+1

随着“封城”、全民检测等措施的有效进展、健康码的推出,内地疾控部门在各环节的努力和后期抗疫取得成效,疫情整体呈基本受控趋势。而最具标志性意义的,莫过于武汉宣布:4月8日零时起,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时隔76天后重新打开了关闭的城门。

但人们的生活却不会就此直接“回到过去”:新冠疫情已经在全球爆发,中国疫情受控的同时其他国家情况却在不断恶化,曾经大力支援中国抗疫的海外华人、中国留学生群体,如今反倒置身疫区;国民生活虽然重启,但无论是工作、读书还是旅行,都不可能立即恢复。而最关键的,是人们依然需要面对病毒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

如近期多地发现有进口冷链食品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反应,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亦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为了防止“物传人”病毒传播,内地多地也开发了冷链系统智能监管,譬如,大连市冷链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上线运行、中核集团将联合多间研究院和公司共同开展研究,利用辐照技术消杀冷链食品中的新冠病毒等,这些措施确实有效减少了人们的生活受进口冷链食品的“冲击”带来的影响。但是中外贸易规模巨大,此类风险终究难以根除。

实际上,在疫情受控的中国,部分地区也仍有爆发零星本土个案:4月的黑龙江绥芬河、5月的吉林舒兰、6月份北京新发地市场、7月新疆乌鲁木齐与辽宁大连等、10月的山东青岛及新疆喀什再次出现本土病例,11月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及内蒙古满洲里,以及12月四川成都…

+4

当局在上述地区出现本土个案之后,都即时进行排查,控制住疫情扩散。但不可否认,个人的生活,仍会就此被打乱。譬如近期成都疫情小规模反弹,就有成都前往外地出差人士,突然之间发现不仅自己无法工作,还要被隔离14天——个人对于此类情况,实际上完全无法预料。

如今多种疫苗即将全面上市,相信人们的生命安全此后会有更多保障。但全球范围内实现全面接种,显然仍需要较长时间。另一方面,关于新冠病毒本身,科学上仍有种种未解之处,即使有了疫苗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更进一步说,新冠疫情是否又提示我们,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依然存在种种不可测的风险?

过去一年中,无数中国人在短时间内由平安喜乐跌入惶恐交集,再经由忍耐、风险与牺牲,生活始得恢复正常。相信每个人对于生活,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