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台湾“潜舰国造”终于启动 但“艰困才刚刚开始”
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台湾海军就开始正式推进自造潜艇项目(台称“潜舰国造”),直到2020年11月24日,历经了重重障碍总算正式举行了开工典礼。然而就在第二天,负责自造潜艇项目的台湾国际造船公司(以下称“台船公司”)就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一人重伤一人身亡。虽然台船公司声明称两人隶属于该公司一承包商,且与自造潜艇项目无关,但还是让外界再次怀疑台湾是否有能力完成自造潜艇计划。
台湾对自造潜艇的追求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数十年间相关计划屡屡碰壁,直到11月24日举办开工典礼才终于迈入了建造阶段。根据此前台船公司的展示,该潜艇长约70米、宽8米、高约18米,排水量在2500吨至3000吨左右,在常规潜艇中属中上游,但由于并未采用AIP技术(即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所以潜航能力较于主流常规潜艇较差。
从韩国的经验来看,由台船公司自主设计并制造这样一艘潜艇并不现实。韩国从1985年发出招标书并最终确认引进209型潜艇,在德国人依约帮助韩国建立潜艇生产线的情况下,1996年才第一次自行建成了该型潜艇,这还只是一艘不足1500吨的“小”潜艇;至于自行设计并建造潜艇,那已经是21世纪的事情了。
相比之下,台湾的意向是自行设计并制造一艘在吨位上两倍于209型的潜艇在2024年下水,从台湾自造潜艇计划正式立项的2016年算起,他们只有8年的时间。如果台湾打算像韩国一样扎实地磨练潜艇设计、制造能力并最终达到韩国现在的水平,这8年时间远远不够。
除去潜艇艇体的制造以外,艇内的一部分设备对于台湾而言也很难实现自主生产。台湾方面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将自造潜艇所需零件组按照“必须从外界采购、有自行研制可能、可自行生产”三个标准分为三类,分别称之为红区、黄区、绿区,并想方设法从国际市场上采购红区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
在军事装备研发中引用外国技术或设备并不罕见,中国大陆就曾因发动机技术问题而在本国战机中长期使用俄罗斯发动机技术,但台湾自造潜艇计划对外国技术与设备的依赖实在太过严重,包括通讯系统、动力系统、声纳系统乃至于作战系统等均在外购之列,以至于所谓的自造实质上等同于来件组装。
同时,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有些零部件台湾方面无法以军购名义下单,所以只能走商用渠道。如此一来就不只是对外国的依赖问题了,而是出现了军规、商规混用现象,致使艇体及相关设备的可靠性受到影响,按照出席了开工典礼的国民党马文君所说,“风险之高,世所罕见”。
其实来件组装本身无可厚非,它往往是军工企业学习某种装备制造技术与制造流程时的一个基础步骤,台湾自造潜艇计划目前的问题在于它很明显不是为了承接某种潜艇的制造技术而进行来件组装,倒像是在想方设法拼出个什么东西来交差。
这样的拼装将不可避免地损伤潜艇的性能,因为潜艇上搭载的设备应当考虑其大小、重量等问题,以便从总体上统筹舰体各部位的配重、整体的降噪设计等等,可台湾这个自造潜艇项目的供货厂商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提供的设备遵循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之初考虑的搭载平台和布置方式更是天差地别,就算被强行拼凑到一起也无法与同吨位的潜艇达到同样性能,只能是个“四不像”。
而台湾方面的问题远不止是各种设备、零部件来源的问题,台湾海军潜艇专家王志鹏就曾表示,台湾自造潜艇计划将面对高性能技术电池测验、焊接与动静态测试等考验,由于相关系统都是商业渠道获得,且供货商甚多,很可能会出现分工与权责不明的情况,“艰困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