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花木兰】台湾觉醒青年“抗中撑港”的决心终不敌迪士尼
创下迪士尼真人片最高投资金额2亿美元的《花木兰》,由于主演刘亦菲于2019年8月针对香港议题发表“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的“撑警”言论,而引发香港、台湾的抵制声浪,更与于2020年4月打过“中泰网络大战”的泰国组成“奶茶联盟”,表达“抗中撑港”的决心。
但是,根据电影票房统计查找网站“Box Office Mojo”(BOM)数据,泰国以151万美元票房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国家,台湾则以127万美元票房稳坐全球亚军,第3高的是新加坡的85万。其中《花木兰》在新加坡和泰国都是票房冠军,在台湾则是新片冠军,全排行也仅输给大片《天能》。《花木兰》首周末全球票房约为590万美元。
《花木兰》不畏抵制首周开红盘
虽然绿营台派觉青在社群网站上大举分享抵制消息,但花木兰还是在台湾创下周末三天超过3,400万新台币(903万港元)的佳绩,数据一出网络上“崩溃复崩溃,觉青心欲碎”,例如有近20万人按赞的绿营Facebook粉专“只是堵蓝”就怒批台湾人“丢脸”、“窝囊”。
可以看出,就算由于过去一年多来的香港风波,在台湾网络上兴起一股“抵制《花木兰》”的声浪,但事实上对《花木兰》的首周票房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台湾的中国大陆异议人士王丹就在Facebook上感叹:“遗憾台湾抵制声浪最大,但票房却最高。”更别说立场亲中国大陆的新加坡、或是本来就像网络笑话一样的“奶茶联盟”的泰国和其他亚洲国家。
如果比起迪士尼最近3年的动画或是动画改编真人电影在台湾的首周票房,《花木兰》确实并不算太出色,但也远远够不上“失败”或是“惨澹”;甚至比同样是热门动画改编的《小飞象》或是《美女与野兽》还高。
换句话说,“刘亦菲撑警”事件后,在台湾网络上敲锣打鼓一年多的所谓的“台湾挺香港”、“抵制《花木兰》”风声,乍看之下声势浩大,但其实只是“同温层效应”,完全没有能够穿透到一般大众消费者心中的能力。
迪士尼招牌压过网络抵制
所谓的“同温层”效应,就是指在网络上的言论,永远都只能被同一群想法接近的小团体看到,互相按赞、回应,创造出好像很有影响力的错觉。事实上,就算在台湾拥有百万粉丝的“超级网红”,比起整体2,300万人也不到10%,更何况其他几万甚至几千几百人的“台派网红”。
相比起来,被戏称为“文化帝国”的迪士尼的招牌份量就重得多了,更何况这是全球华人耳熟能详的“花木兰”传奇,本身就有固定的客群。而化用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以得到商业成功,本来就是迪士尼的拿手好戏,并不是一些网络杂音就能相比。
例如2019年的真人版《阿拉丁》,尽管真人化的精灵和女主角过于暴露的服饰受到广泛“唱衰”,认为不符合中东历史文化,却仍然创造台湾首周6,000万新台币、全球首周65亿新台币的佳绩,可见“唱衰归唱衰、进场归进场”并非首例。
如果只是比较迪士尼官方认证的“公主系列作品”,《花木兰》的首周票房不但没有逊色到哪里去,事实上都只比2019年的《阿拉丁》真人版还低而已。
而且,迪士尼公司在台湾安排了过百家戏院的同时上映,而台湾正因为疫情缓和、政府鼓励消费的关系,增加许多观影人潮。但这并非只有正面因素,迪士尼同样因为疫情而取消许多实体宣传活动,许多电影院外的显眼广吿也被手游广吿取代。
所谓“消费者自发抵制”本来就困难重重,过去台湾“抵制黑心油顶新”、“抵制血汗企业全联”,甚至连“抵制亲中手摇饮、亲中速食店、大陆娱乐和用语”,最后都声明失败。换句话说,当台派觉青决定在网络上“键盘抵制”的那个当下,就已经注定失败了。
台湾毕竟只能跟随美国舆论
而且台湾市场在迪士尼、在好莱坞的眼光看来,虽然总值不高也确实是有一个指针性的意义,但现在证明了就算在台湾网络上喊得“震天价响”也对票房影响不高,那么还能影响多少中国大陆观众(《花木兰》主力设置客群)进场的意愿呢?尤其更不可能影响到欧美的disney+数字串流的订户。
其实,就算是海外的抵制作用,都比台湾的“抵制”行动有效多了:自从《花木兰》上映后,被美国观众发现在片尾致谢新疆政府当局,并解读为“迪士尼支持新疆再教育营”,才真正让迪士尼公关紧急出面“灭火”,而台湾觉青这才后知后觉地跟上这“第二波抵制”。
绿营台派觉青在上映前不能主导有效的抵制手段,上映后还怪罪台湾人“丢脸、窝囊”,这显示绿营台派觉青根本只是沉溺在社群网站创造的回音中,深陷在自己“改变世界”的幻觉、其实仍然只能跟随美国白人脚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