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八佰》】从民族到个人:台湾失落的“民国IP”与话语权
抗战题材电影《八佰》在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撤档年余后,2020年8月21日开始上映。孤军《八佰》归来,扛起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电影市场“救市”大旗。惟本片还未公开上映,就已屡屡引起争议,在台海两岸、华人世界中备受关注。本组议题【争议《八佰》】针对外界舆论对《八佰》的反应,从史实、史观、影视产业、话语权、意识形态、历史争论以及当代日本对侵华的态度等几个面向,进行讨论。
8月21日,几经波折电影《八佰》正式上映,这部讲述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死守四行仓库抗日军的电影,因其题材的敏感性从开拍到上映都充满话题,在全球电影市场因疫情惨淡之际,连续多日获得全球单日票房冠军,点映会票房成绩也突破1.7亿人民币,但在大众高度期待的同时,也伴随正反两极评价。
而《八佰》的上映,除了是中国大陆影业复苏的试金石,更可以看到两岸对国军、抗日战争以及“民国政府”的态度和形象改变以及两岸对历史话语权的影响力变化。
两岸视角下国军形象的递嬗
此次《八佰》上映不免俗地被拿来与1975年台湾版的《八百壮士》拿来比较。当时在台湾外交风雨飘摇的脉络和情势下,1975年版本的《八百壮士》充满国民党的主旋律色彩。这次《八佰》上映,题材与45年前相同,也正是争议所在:片中到底怎么呈现国军?究竟何谓史实?哪些又是电影的艺术加工?
而就目前根据其得到的正反评价,可以大略归纳出观众想法,不似国民党主旋律的1975年版本 “对国军的过度吹捧”,但比起过往大陆影视作品中的国军形象仍有所进步。
过去中国大陆在讲述抗战历史,国共内战的影视作品中,往往弱化﹑卑鄙化国军的形象,在历史剧、抗战剧中几乎都是反派。而在2005年的连胡会后,中国大陆的影剧作品开始赋予国军更多面的形象,以2007年的《集结号》为例,剧中不再以攻击国军为主要目的,华东野战师九连47名阵亡共军的遭遇也让观影者给出这样的反馈:从抗战到内战,国军、共军都各自为心中的家国而牺牲,在同情九连遭遇时,也不免为战败而无人为他们哀悼的国军弟兄叹息。
从扁平化到给予更人性的国军形象,再到以国军为主体的《八佰》上映, 在讨论过程中有机会让网友、观众重新思考爬梳这段历史,对待国军形象的角色更多面立体就是一种进步,也是《八佰》上映的价值。
而中共愿意开放这样的影视题材、重现国军的形象,承认“国军”在抗战中的贡献,亦是更进一步的再次表现其已继承“中华”、“中国”的道统;而中国大陆观众的反响热烈更有助于这类抗战、民国政府时期的IP的开发,或许中国大陆未来会有更多相关并且以更开放态度探讨抗战、国共内战、乃至于民国时期的作品产生。
大陆追捧 台湾失去的民国、抗战IP
将眼光放回台湾。1970年代,在台湾退出联合国,中国大陆逐渐取代台湾的国际地位,各国相继与之建交下,台湾拍摄出包括《笕桥英烈传》、《英烈千秋》以及《八百壮士》等抗日片,除展现国民政府身为“中国的道统”,更是要振奋被孤立的台湾人对抗严峻国际情势的决心。
然而,随着两岸分治日久、李登辉希冀国民党本土化与民进党政党的轮替等。对比中共近年大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牌,台湾对于“民国政府”以及“抗日战争”联系的两岸情缘、历史关注度远不及对岸。
2015描述八年抗战期间中华民国空军的纪录片《冲天》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在大陆引发的关注度却远高于台湾,更有甚者,许多年轻人评论从中感受到“民族”与“家国”。同年,描写1945年到1981年撤退国军空军飞官故事的台剧《一把青》,即使主角是中华民国空军,也引发对岸观众的共鸣,因为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 而随着有抗战记忆老一辈的凋零,台湾对此类议题反响、有共鸣者却日少。
《一把青》,导演曹瑞原曾在访问中都提到,“为何要拍《一把青》?是因为再不说,怕这故事就再没人要说了。” 抗战、中华民国这类的IP过去主述者是迁台的国民政府,但现在不只力道减弱,在民进党政府提出“中华民国台湾”概念后,这样的影剧在台湾热度和讨论空间更可能会萎缩。
事实上,“抗战”、“民国”相关素材不只在中国大陆受欢迎,受众也绝非少数。高雄市长韩国瑜在总统大选被寄予再次荣耀中华民国的象征,受到海内外许多华人的追捧,在在证明民国、抗战、中华民族仍旧是有广大受众的IP,但对比“中华民族”的概念在中共的文化圈、影视圈加大力度宣扬,台湾正在默默放弃以及对诠释那段“中国历史”的话语权,这与同在亚洲的南韩对待“大韩民族”的态度是完全是不同的。
借镜韩国影视:国家,民族再到人
2019年有两部引发国际高度讨论的南韩影视作品:一部是《爱的迫降》,一部是《白头山:半岛浩劫》,两部影视都碰触敏感的朝韩关系,前者是浪漫的爱情剧,后者则是灾难片,透过剧中主角或相恋或合作,开启讨论认识彼此的机会。
《爱的迫降》呈现两边不同的制度和社会文化和差异,有人认为是丑化朝鲜以显示韩国的“进步发达”,有人却认为是透过的纯朴人情反思过度资本主义的韩国社会的冷漠,剧中韩国富家女意外到朝鲜邂逅高大帅气的朝鲜军官,将被政治、制度分隔的“民族”概念牵起,回到“人”本身,透过人与人的交往,突破政治意识形态的隔阂,进而去反思朝鲜韩国人民的未来。
而《白头山:半岛浩劫》则是透过火山喷发,带出朝韩政治情势受美国、中国大陆的制肘干预的情况,以美国政府在撤退时美国人优先的态度,让观众反思灾难下的国际态度,以及国族、民族的概念。这部电影也并未停留在朝韩间的合作而已:最后两个主角比起完成国家任务,最先思考、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家人的利益”,在政治之外、带出民族概念后又回到“人”本身。
片末两个军官的孩子一起和谐在一个家庭长大,或许暗喻对于未来朝韩关系的期盼。比起灾难片,更像是探讨一个民族未来选择。穿越政治、国族、民族等大视野,聚焦在一个个“人物”本身,并试图绘出一幅给后代的愿景。
从韩国的影视经验来回望《八佰》,也聚焦在一个个小人物在时代下的选择,据导演管虎表示,选择“佰”而不是“百”是因为“佰”的旁边有“人”,将眼光聚焦在那个时代的人对“家国”的想法和选择。带领观众思考家国、民族乃至个人。
或许两岸目前影视圈尚不能将这类讨论做到像韩国这样用爱情偶像剧、灾难片包装、并融合双方社会制度与立场,以吸纳更大的观众反思,但两岸政治龃龉、意识形态的对立之下,透过《八佰》的上映去思考、纪录这个时代的人如何看待过去的历史,进而去思考“家国”、“民族”、以及“个人”在时代之下的选择是有意义的,比起探讨这类政治性敏感电影的立场“政治不正确”,透过各方讨论建构看待历史的角度更是有趣的过程。
而对于台湾而言, 将会是以旁观者或是亲历者的角度去看《八佰》呢?慢慢割裂1949年前中国大陆历史的台湾,若中离了这个谈话和思考过程,无疑是可惜的,台湾终将失去的或许不只是诠释这段历史的话语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