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改名】保钓“硬度”不足 民进党只剩酸言酸语?
日本冲绳县石垣市政府向石垣市议会提案将钓鱼岛(台称钓鱼台列屿,日本称尖阁诸岛)行政区名由现行的“登野城”改称为“登野城尖阁”,当地时间6月22日获石垣市议会表决通过。日媒《产经新闻》评论,此举有“实际支配”的意涵。
自6月初媒体报道日本石垣市重新推动钓鱼岛改名议案以来,将钓鱼台海域视为传统渔场的台湾宜兰县府即动作频频,包括县府提案将钓鱼台行政区改为“头城钓鱼台”以为反制,获议会不分朝野议员一致通过;以及宜兰县渔民暂定7月7日邀蔡英文同行登岛,拿出实际行动“护主权”。
不意外的,蔡英文除重申钓鱼台主权属于中华民国,将石垣市政府与日本政府切割,呼吁“地方政府”不要破坏台、日全面友好伙伴关系,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台湾政府对钓鱼台争议的既定立场,直接拒绝“登岛”护主权,并一如以往,只有对“捍卫钓鱼台主权”的口头宣称,相比马英九政府2012年动用海巡艇、台军军舰前往钓鱼台海域保护渔民作业、捍卫主权的大动作,“硬度”明显不足。
蔡英文政府护钓鱼台主权“硬度”不足,但“酸度”十足。在台湾这波因石垣市改名再起、范围局限的“保钓”运动中,代表民进党投入高雄市长补选的前行政院副院长陈其迈被迫承认,自己2012年于立法院建议马英九“到钓鱼台办钓鱼大赛”以彰显主权是为了“酸国民党”。
不过,石垣市议会表决通过钓鱼台改名后,台湾“助日代表”谢长廷面对台湾舆论对其捍卫主权“不硬”的批判,却选择在其个人facebook“酸国民党”企图开脱,却达到反效果,让不少台湾人因此“拳头硬了”。
谢长廷在Facebook贴文中强调,1971年6月,美国宣布将把琉球及钓鱼台列屿交与日本管领,1972年5月15日生效,两岸三地民间都有风起云涌的“保钓运动”,但他遍查历史纪录后发现,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只有表示惊愕与遗憾,以及“重申主权在我”的两纸声明,甚至美国、日本在那时跟中华民国还有邦交,却有没有看到有“召回大使”等正式外交抗议行动。
谢长廷贴文强调当年国民党政府“捍卫钓鱼台主权”的主、客观条件均优于目前的蔡英文政府,展现的“硬度”却仅有“惊愕与遗憾,重申主权在我”,言下之意是与当下的蔡英文政府差不多,借以补强台湾外交困难的“现实面”,为台日友好亲善计,对石垣市改名“不硬”,是审酌台湾利益后的艰难决定,“非不为,是不能也”,“酸国民党”之余,顺便诉说自己“被误解”的委屈。
谢长廷贴文为自己“抱屈”不是新闻,2018年日本“关西机场事件”时,他除了说自己无法管大阪办事处外,与谢长廷友好的网军也在网络带风向,指大阪办事处是“党国余孽”,成为前台湾驻大阪办事处苏姓处长“以死明志”间接原因。
此次,谢长廷虽然同样循着“酸国民党政府”套路试图为自己捍卫钓鱼台主权“不硬”卸责,却将1971年当时“中华民国政府”面临各种外交不利,包括美国外交圈“联中抗俄”倡议成为主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秘访北京、退出联合国等种种在外交上的“不能”当成“不为”,拿中华民国外交部门过往的“耻辱”,与蔡英文政府今日对钓鱼台主权只有不断“重申主权在我”等同视之,还理所当然、不以为忤,明末大儒顾炎武所谓“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大概就是形容谢长廷这种为了帮自己“脱罪”,不惜赔上整个国家名声的 “外交官”。
实际上,因为国力不强而被列强“无视”或“自为安排”,从清末被迫接受列强不平等条约、民国初年虽是一战战胜国,却形同战败国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乃至于钓鱼台主权有争议……,其实就是国力不强、外交孱弱的注解及屈辱历史。谢长廷真不愧“助日代表”称号。
不过,蔡英文对“捍卫钓鱼台主权”的无作为,恐怕才是谢长廷敢无耻度的秀下限主因,也因为如此,民进党政府“捍卫钓鱼台主权”的作为,被人铭记的,除了“硬度”不足的印象外,将只剩下陈其迈、谢长廷等人将拳头对内的“酸言酸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