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占路摆摊“不利于首都形象”?北京城管:严查违法行为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地摊经济”可以保就业后,内地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小贩“摆摊”,一时之间涌现“地摊生意”热潮。
近日网传北京市也发布了“地摊地图”,有多达109处摆摊地点。惟北京市城管委其后澄清,这份“地摊地图”是谣言,实际上是多年来在该市违法摆地摊较为集中的地点。此外,北京城管方面表示,会加强执法检查,依法处理这类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
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还说,当前市内个别地点出现的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市民反映强烈。市各级城管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依法处理这类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同时也欢迎市民群众监督并积极投诉。
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有自己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负责人指,近年来市内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背街小巷环境等问题逐步得到整治,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该负责人还强调,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治理成果就可能付诸东流,街道脏乱、假冒伪劣、噪音扰民、游商满街、堵塞交通、不卫生不文明等曾经的城市顽疾就会卷土重来,“这不利于树立良好的首都形象和国家形象,不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
据陆媒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广州、上海、济南、郑州、南京、成都、合肥、厦门等38地纷纷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主要是通过设置摊贩规范点、允许占道经营等方式对摊贩活动“松绑”,出台规定明确摊贩的外摆时间、外摆范围等。
“摆地摊”曾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最先活跃起来的一种流动贩卖方式,但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官方对城市治理的理念愈发重视所谓的“城市形象”,而拥堵在街道两旁,贩卖各种商品的地摊也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路边摆摊现象被严格规范与约束,甚至禁止。
强硬的政策指令并未完全禁绝摆摊现象,城管与摊贩的矛盾曾是中国最普遍的社会矛盾。其中曾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是2017年年底北京以违建拆除防止火灾发生为由的低端人口事件。2017年11月,北京在全市进行了为期40天的所谓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根据媒体的报道,此次行动期间,官方的执行队伍强制性的查处拆毁群租房、公寓租房,临街商户玻璃被砸碎,甚至整条街都被挖掘机推平。这一系列举动迫使大量外地人口搬离租住地,同时引发了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的舆论争议。
尽管北京官方一直矢口否认所谓的“低端人口”事件,但是此后北京常住人口20年首次下降,而路边摊等被认为不符合城市秩序的经营活动也被城管部门彻底抛弃。此事被指与当时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要求将控制人口数量限定在2300万的指示有关。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