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2020.观察】中南海的务实与强硬

撰文: 孙澜
出版:更新:

作为洞察中国政治变化的重要风向标,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推迟了两个多月的中国两会,已接近尾声。这场改革开放以来召开最晚,会期最短的一年一度的标志性政治集会,传递出中南海的务实与强硬。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吿,是上述讯息最为集中的展现。相比往年1.95万字左右,今次报吿只有约1.04万字,力求“实干为要”。而李克强更是以超过平常讲话1.5倍的语速,在一个小时内就宣读完毕。

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科协、科技界委员并参加讨论。(中国政府网)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吿中,对GDP目标是这样表述的:综合研判形势,我们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这样的提法,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吿中,还是第一次。之所以这样安排,政府工作报吿也予以合乎实际、令人信服的解释与说明:“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2020年5月2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领导层在会场前排就坐。(Reuters)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吿中未提具体GDP数字目标的做法,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疫情影响,当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设定GDP增长目标,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2015年,7%左右; 2016年,6.5%-7%; 2017年,6.5%左右; 2018年,6.5%左右; 2019年,6%-6.5%; 2020年,不设GDP目标。
2015年至2020年中国政府的GDP目标

一句话:实事求是。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仍在发展,其走向尚难作出准确研判。受此影响,全球经贸形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中美贸易战还仍然在持续,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未来面临的压力只会比现在更加巨大。

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中美贸易战等诸多因素的交织,必然给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中国政府不再设GDP的具体增长目标,是中南海尊重客观规律,因时而变,及时作出的适当调整。

与不设GDP的具体增长目标相对应的,还包括“稳”字当头,到“保”字当头经济基调。即在原本“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重要经济提法的基础上,增加“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新华社)

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这里也可以看到中南海的务实。据统计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吿中,“保”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共出现85次。林毅夫认为,这是针对当前情况提出的非常有针对性的治理思路,是很具体的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第一季度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中国官方公布资料显示,中国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创下中国公布GDP资料以来的最糟糕记录。在诸多不确定之下,这无疑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当然,没有提出具体增速目标,并不是说就没有了发展目标。“未来只要疫情过了,我们的潜力、增长空间、可用的政策手段都还在。所以我相信,我们还是会维持比较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态势。”林毅夫表示。

中南海的务实,还体现在军费增长上。中国财政部两会期间释出的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吿显示,中国军费今年预计达12,680.05亿元,增长6.6%。

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是记者在采访。(新华社)

这一增速低于2018年的8.1%和2019年的7.5%,也是近30年来最低数值,但总额增加。中国去年军费为1.19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防费用占GDP比重多年保持在1.3%左右,大大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的中国军费预算,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而增加,仍然在正常的增长轨道之上。

对此,中国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人大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吴谦最新表态称:中国在考量国防预算时,手中有两本账,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安全账。现下形势当中,中国国防费适度稳定增长理所应当,很有必要。

他指出,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国家安全领域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挑战。从国际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时有擡头,一些国家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安全体系和秩序受到冲击。可以说,天下并不太平。

中国两会的会场,不乏解放军代表的身影。 (AP)

从中国国内看,安全威胁多元复杂,反分裂斗争形势更加严峻,民进党当局挟洋自重,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远。国土安全和海外利益也都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威胁。

军费增长上的按部就班,同样也是务实的体现。

至于说中南海的强硬一面,体现在触及国家统一红线的问题上。这一点凸显于“港版国安法”的出炉,以及两岸关系表述上的变化。

对香港暴力事件频发,甚至出现“港独”苗头的街头政治运动,北京不再一味妥协。“港版国安法”的出炉,便释放出“强硬”讯号。

香港近日再度发生街头冲突。(中通社)

《多维新闻》曾分析指,2019年6月爆发修例风波以来,香港乱局持续升级,而且暴力冲突开始常态化,手段不断升级。随着运动升级,和平的抗议越来越被少数人的激进行动和暴力所绑架,让很多人感觉香港这场抗议“变了味”。香港激进派在抗议场所打出“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旗号,挥舞着美英国旗、美国旗,扯下中国国旗扔进大海,冲击中央驻港机构、立法会,涂污国徽、区徽,“私了”市民……已经让整个示威游行发生了质变。

香港这场仍未结束的这场政治风波,严重影响了香港社会的正常运转,香港民众的生活深受其害,甚至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在此期间,香港经济陷入衰退,经济资料大幅下滑。

香港回归23年来,《基本法》23条立法毫无寸进,北京在《基本法》第23条外另辟途径,依法制定“港版国安法”,有其现实必要。可以说是对具有“港独”倾向的暴力示威者,以及背后组织和支持者的釜底抽薪。更是向他们发起警吿: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并不代表就能为所欲为。这是中南海的底线和坚持。

中南海的强硬还体现在对台措辞的变化上。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吿有关台湾的基调是一贯的“反独促统”,但在文本表述上与以往有着显著的变化:首先就是“九二共识”的不再沿用,更重要是,在表述“促进统一”时已不再出现“和平”字眼。

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我们一定能开创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吿》
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吿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程序。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同胞同根相系、同命相连,应携手共创共享全体中国人的美好未来。
——《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吿》

对于此中的变化,台湾岛内舆论场已经各种讨论。中国官方电视台央视对此的解释是:报吿压缩,篇幅所限。显然,对“九二共识”与“和平”的省略,绝不是因为篇幅所限。当然,央视的说法如果是舆论战迷惑对手,另当别论。

有观察家指出,细微的字眼变化背后,是两岸关系变化的映照,更是北京对台政策变化的写照。

自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执政以来,打破了“九二共识”的默契,两岸关系进入冰河期,中国大陆加强了对台湾施压,不断压缩台湾的国际空间。目前来看,北京已经对蔡英文当局不抱任何期望。这是其一。

可以预期,未来4年,两岸关系基本没有向好的可能。因为蔡英文的政策显然不会改变,北京对蔡英文当局的打压自然也不会放松。

蔡英文(前右)26日视察台湾宪兵指挥部。(中央社)

其次,和平统一背后是武力统一。现在和平统一从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吿中剔除,无疑表明和平统一在北京的两岸统一方案上的权重已经不再。

反独促统不提“和平”,表明北京在统一台湾问题上,已经开始卸下“和平”的包袱。这一点,可能需要台湾当局和台湾社会认识清楚的。

两岸分治经过70年漫长岁月,眼见两岸和平统一遥遥无期,甚至背向而驰,武统台湾这一个选项自然就重新跃上台海上空。如果和平统一无望,武统必然成为中国朝野的集体意志,也将是北京唯一的选择。

当然,目前还没有迹象显示,台海危机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但并不表明就不会突然引爆。

当“和平统一”当中的“和平”不再,中南海的强硬也就跃然纸上。这种强硬,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