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2020】中国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财政支持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吿,表示要“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江苏省等地区也在日前将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48元(人民币,下同)提高到160元。人大代表也提议要提高农村养老的政府扶持。中国的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中国近20年来,创建了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但总体来说,由于农村家庭养老的人力资源外流、经济能力相对薄弱、模式滞后,导致农村的养老能力十分脆弱。
最近几年,中国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多方力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群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为应对老龄化所做的制度安排相对于快速且规模巨大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明显滞后。
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村老年人口的需求之间差距较大。虽然近些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障机制在不断完善,尤其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健康扶贫、产业扶贫、防止因病致贫等方面有所成效,农村基本养老金也从十年前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目前的每人每月150元。此次中国又表达了要提高城乡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显示出对农村养老的重视。但这个层次的养老补贴对农村居民来说基本是杯水车薪。
农村养老金与城市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巨大。资料显示,2014年之后,中国7400多万企业退休劳动者的养老金标准突破了2000元。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因此,不少人大代表提议中国政府要提高农村养老的政策支持。
在财政支持偏弱之外,中国农村养老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过度依赖家庭养老,政府的社会保障只是比较低的层次,只把重点放在失去家庭依托的老年弱势群体。这就造成了农村养老的选择非常单一,难以适应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造成了养老与现实的冲突。
中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但在面临现实生存压力时,这个养老模式就遭遇严峻挑战。正如在前不久发生在陕西省靖边县的活埋生母案中,这位79岁的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且家庭条件还可以,很难纳入政府保障体系中,因此,对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只能由儿女来完成。但当前农村家庭的经济情况,显然很难实现由某一家人专门照顾的情况。
因此,近几年中国不少地方已开始探索更多的养老方式。例如,河北邯郸部分地区由农村集体牵头,探索出留守老人集中居住、互帮互助的养老机制;江苏姜堰等部分农村地区依托老人协会组建服务志愿队,定期为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广东郁南敬老院采取公建民营的改革,实现政府和社会优势互补,很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中国农村养老体系和模式必须从传统的家庭式养老向更符合现代社会结构的新模式转变,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社群养老和机构养老,让农村养老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