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西藏斥资百亿建老干部休养基地的争议
最近,西藏自治区斥资106.86亿元人民币(不含土地费用)在成都建设老干部休养基地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不少争议。据了解,西藏自治区成都老干部休养基地的业主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建设资金来自国家投资—政府投资,项目出资比例为100%,总用地面积为649.7亩,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450940平方米。
网上的声音分为两种,既有人认为这是多年以来的正常安排,展现出政府对那些在艰苦高原地区工作的老干部的关心,又有人认为在经济增速下滑,大量民众生活面临困境的背景下,斥资逾百亿建设老干部休养基地显得过于刺眼,背离公平原则。
为老干部群体提供充分的保障是多年以来政府的一贯安排,从地方到中央甚至广泛成立专门的离退休干部局或老干部局,比如今年2月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还在北京召开。尽管受制于讯息有限,普通大众难以了解老干部待遇的全貌,但从有限的讯息来看,老干部群体既有充分的养老金、医疗保障,又有专门的健康休养安排。西藏自治区成都老干部休养基地并非个例,而大概率是老干部健康休养的缩影。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维度需要考虑。第一,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可承受范围内,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尊老传统和激励干部群体的现实,给予老干部群体以合理限度的保障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老干部群体同样是活在现实中要考虑生存和尊严的人,给予他们合理限度的保障,既是对他们一辈子付出的必要酬劳,又能鼓励和吸引人才投身政治事业。毕竟,在正视人的正当权益、主张回报与付出相挂钩的市场经济时代,不能再不切实际或不公平地幻想官员都像海瑞那样。
第二,给予老干部群体的保障要适度、透明、合理,要不背离必要范围的公平原则,要充分兼顾他们的实际付出与工作表现。以薪养廉、优待人才是现代社会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安排,但以薪养廉、优待人才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有一个合理限度,给予老干部群体的保障同样要维持合理限度。
公平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是团结绝大多数人的必要原则。传统中国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当代中国则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因这样,在讨论和安排老干部群体的保障和待遇时,应在公开透明环境下充分考虑民众的公平诉求。
在许多人看来,目前中国对于退休老人的保障和待遇呈现过于明显的分化,其中一个备受争议之处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高度分化。无论是体制内的老人还是体制外的老人,都是理当享受法定保障和待遇的公民,都是一辈子在辛劳付出。他们的待遇可以根据付出多少、贡献大小进行区分,但应该限于合理范围。
尤其要考虑到现阶段中国仍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大量农民每月的养老金只有一两百元人民币,许多本就生活压力大、社会保障少的群体在近年来面临收入下降或失业困境。正因这样,对那些来自乡村和城镇底层的民众强化保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并绝不是陷入平均主义,而是说对于不同群体的保障和待遇要保持透明、公平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