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推倒防火墙 中国应为彻底解决“挨骂”问题迈出勇敢步伐

撰文: 应濯
出版:更新:

日前,中国内地学者王文撰写了一篇文章《国际论坛上经常被“问住”,中国学者怎么了?》,从个人亲历出发,讲述近年来跨国对比中诸多亟待提升的细节。他表示“中国发展在基础设施上拉开了与多数国家的差距,但微观层面上的对外交往松弛感亟待提升”,国内“对外交往纪律严苛、程序繁琐,形式主义充斥日常”。

他认为,“中外讯息‘半脱钩’的迹象也越来越明显”,“中国学者对外讲述的多是官方话语框架下的诠释,既没有政治话语学术化,也暴露出了近年来中国学术理论的贫瘠;相比之下,国际上的新鲜提法和学术阐述则层出不穷”。

他直言“中外讯息流动受到比过往更严重的阻隔”,“中文讯息很难穿墙而出,海外资料也常被拦墙外”,“智慧科技时代,大语言模型正以几何倍数增长的速度提升西方话语逻辑下的语库语料,若中文生成的内容不参与到全球流动与语料语库融合竞争中,会为未来的历史叙述偏差埋下隐患,更无助于‘挨骂’问题的全面解决”。

王文借鉴“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认为解决“挨骂”问题需要“新质思维”,需要对外讲述中国的人(劳动者)、讯息话语(劳动资料)和国际舆论圈(劳动物件)的质变,既“允许和鼓励学术界的‘百万大军’以及社会大众,都参与到解决‘挨骂’问题这项事业上来”,又“为更多国际受众走进中国创造便捷的制度条件”。

上海浦东的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中国经济的成功离不开改革开放,中国文化和对外传播的改进同样离不开进一步改革开放。(新华社)

基于以上分析和逻辑,王文提出三条建议:彻底简化外事审批程序,去除形式主义般的画押画圈,更不能让‘安全泛化’而阻碍中外交流;要逐渐分批次、分割槽域、分领域地推倒互联网防火墙,通过讯息跨境流动畅通化倒逼中国各个机构、普通民众在全球资料流中的竞争力;继续加大外国来华游客的签证便利化,全面招揽国际人才,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激励知识精英在底层逻辑上进行思想竞争。这三条建议有利于中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融入和影响世界,而不是被世界孤立。

应该说,王文的分析和建议有道理,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理性选择。封闭、保守的环境是难以孕育伟大的文明,开放、包容才合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今年是新中国创建75年和改革开放46年,相比于75年前和46年前,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长期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但遗憾的是,中国的国际形象、来华外国游客人数、中文讯息和思想的影响力均与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14亿人口体量的经济大国严重不匹配,以至于时至今日,中国国家软实力仍存在重大短板,依旧被“挨骂”问题困扰。

不可否认,这背后有国家发展阶段的问题,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够现代化的问题,有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的问题。然而即便这样,在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的积累,在未来仍需通过改革开放来推动国家现代化程序的背景下,中国依然有较大空间去讲好中国故事,去推动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与国家发展共同进步。

中国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三体》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功,说明优秀文化作品之于国家软实力的积极意义。(资料图片)

通常来说,一个国家若想彻底解决“挨骂”问题,在全球展现感召力和吸引力,离不开三点。一是该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处在改进之中,民主和法治水平稳步向前,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持续改善。二是该国社会环境开放、包容,促进本国民众和外国民众的交流、合作,既鼓励本国民众在国际舞台贡献聪明才智,又能吸引外国民众前来生活、读书、旅游和工作。三是文化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其中一个具体指标是涌现一大批有影响的原创文化作品。

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46年以来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成绩已经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文化软实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后中国当然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公平,提升民主和法治水平,持续增进人民福祉,解决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发展过程产生的新问题,追求良政善治,从而为根本解决“挨骂”问题创建实践基础。

与此同时,推动社会环境趋向开放、包容,既让中国社会进一步与世界融合,又为更多外国人来华创造便利,同样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正如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茁壮成长、趋于开放,今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同样应该迈出勇敢步伐,要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走向世界、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