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合宪!台湾法庭裁决背后:杀人偿命的社会基础何在?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台湾宪法法庭9月20日就37名死囚声请释宪的案件作出裁定,确认死刑合宪,但强调应限缩其适用范围。此裁决再次引发社会对死刑存废问题的热议。根据民调,多数台湾人支持保留死刑,尤其是在发生轰动性犯罪案件后,社会舆论对凶手的愤怒往往推动了死刑存续的呼声。然而,从理性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台湾的死刑存废议题远不仅仅是简单的报复与惩罚问题。

死刑裁决:合宪但限缩适用

根据此次释宪裁决,台湾的死刑制度未违反宪法,但适用范围需进一步限缩。宪法法庭在处理37名死囚的声请案时,维持了《刑法》中的死刑条款,并明确指出,只有在极为严重且特定的犯罪情节下,才可适用死刑。这一裁决,既满足了保守派对法律秩序的需求,也为废死派提供了减少死刑适用的契机。然而,这种折衷方案,是否能真正解决长期以来社会对死刑存废的对立情绪?

台湾司法院宪法法庭。(TVBS)

“杀人偿命”的文化根基与理性思考

“杀人偿命”这一观念在台湾社会中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几乎可以说是根植于社会道德观和报应正义的传统思维中。当重大社会新闻,特别是涉及无辜生命丧失的案件发生时,舆论总是迅速涌现出对于执行死刑的强烈呼声,这种反应背后反映了台湾社会对于生命价值和公正的深层理解。

很直观的理解,杀人偿命的观念源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原则,这种原则如同视生命为一种可以交易的资产。当一个人犯下杀人罪时,社会在伦理价值上,等同于认同一条生命可以透过另一条生命来偿还。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中,生命被赋予了某种可计算的单位价值——就如同“-1 + 1 = 0”这样的数学等式。因此,对于支持死刑的群体来说,“杀人偿命”是一种形而上的恢复平衡和正义的方式。

然而,这种报应式正义是否能真正回应生命的价值?一如生命并非物质资产,无法透过简单的交换来补偿。生命的不可替代性使得“偿命”在理论上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概念。因此,“杀人偿命”乃至于死刑存废议题的背后,其实蕴含著更多的社会契约与集体行动逻辑,而非单纯的等价交换。

2016年3月,震惊台湾社会的“小灯泡”不幸遇害事件,曾掀起台湾内部新一轮死刑存废的讨论。(白玫瑰社会关怀协会Facebook专页)

避险与集体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已故经济学家Mancur Olson在《集体行动的逻辑》(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中提出了“选择性诱因”的概念,指出个体之所以会参与集体行为,是基于个人能够从中获得利益或保护。根据这一理论,支持“杀人偿命”的群体其实是基于避险动机,将死刑视为一种集体社会安排,目的是为了减少自身陷入灾难的风险——与其说,人们看待新闻事件的亡者及其家属是将心比心,不如说是将自己投射在感同身受的情境之中,因为社会中另一个独立的个体与自己,在身份与处境上并没有不同。

在这样的框架下,“杀人偿命”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或报应的问题,而是一种个体在集体社会中的理性选择。

经济学家Mancur Olson (图片来源:by Source. Licensed under Fair use via Wikipedia)

当一个人支持“杀人偿命”时,实际上是希望透过保留死刑制度来确保当自己面临类似情况时,社会能够为自己伸张正义。这种隐形的“互助会”契约意味著,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在透过支持死刑,交换集体安全的保证。由此分析反废死团体所信仰的“杀人偿命”观,实际上是一种基于避险心态的集体行动,其核心诉求是透过排除犯罪分子,来维持集体社会的秩序与安全。

对废死团体的挑战

相比之下,废死团体往往依赖于人权价值的高尚主张,强调死刑侵犯人性尊严与生命权。然而,这样的诉求,虽然道德立场坚定,但在面对社会大众时,未能提供一个足够强有力的替代方案来消除公众的避险心理。废死派的挑战在于,如何说服社会相信即使不依赖死刑,社会抽象的集体安全仍能得到保证,哪怕是一种想像的维护。

台湾废死联盟执行长林欣怡认为“杀人填命”是出于正义感,但不一定是死刑才能惩罚犯人。(朱雅霜摄)

因此,台湾的死刑存废争议,并非仅仅是一个道德或法律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社会安全感和个人理性行为的复杂交织。要真正推动废死,必须提出一套能够满足社会避险需求的制度设计,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民意的支持。否则,仅仅依靠高举人权旗帜,难以对症下药,无法真正改变台湾社会对于死刑的强烈依赖。

死刑存废在台湾的未来走向

台湾内部民调显示,超过八成的民众反对废除死刑,这反映了台湾人对“杀人偿命”的坚定信仰。然而,随著社会进步与国际人权标准的提升,废除死刑的声音也逐渐浮现。台湾已签署了《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尽管该公约并未明确要求全面废除死刑,但其核心精神仍是尊重生命权。当前的宪法法庭裁决,虽然保留了死刑,但强调了限缩适用范围,这或许为未来进一步废除死刑奠定了基础。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以无差别杀人事件为主轴,探讨在台湾仍然非常敏感、颇受争议的废除死刑议题。(《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

在制度设计方面,若要让废死主张得到更多社会支持,必须提出一套能够替代死刑的有效方案,让民众相信即使不执行死刑,社会仍能维持安全与正义。终身监禁、加强犯罪预防措施、建立更严格的刑事执法体系,这些都是可能的选择,取得民意的认同更是关键。

回顾台湾死刑存废的争议,从来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命题。此次宪法法庭的裁决再次证明,台湾社会对死刑的需求源于对秩序与安全的追求,这也是为何废死主张在现阶段仍难以推动的原因。然而,随著人权意识的提升与国际标准的推进,死刑制度的限缩适用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展望未来的讨论,将取决于立法、司法、行政与民间社会的如何共识,进而在维持社会安全与尊重人权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