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破茧”时刻四|经济破局只能求“新”
【编者按】中共二十大三中全会将在北京开幕。在当前经济低迷、失业率高企以及地缘政治关系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姗姗来迟的“三中全会”将如何为中国经济“指明方向”,受到了格外的关注。
三中全会将如何为中国经济指明方向?事实上,要首先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经济所处之境,更要了解这个阶段,在整个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意义。特别转载财经行业观察者江宇舟《阵痛与希望:中国经济的“破茧”时刻》一文,从多切面多视角多数据,详细阐述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温差”,以及中国经济破局之路径选择。
本文转载自《观察者网》 作者:江宇舟
本文为中国经济“破茧”时刻最后一篇。
针对当前经济的破局,有一些观点开出的药方,汇总起来主要是放松监管、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投资和国债规模、缩小双轨制差距、提振民营企业信心。这些话本身是不错的,但过往的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在不触及经济基本面情况下的放松与投资,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对过往发展较为依赖但又该出清的行业,做了一波放水,为后世积累下更多的问题。说白了,这些都是手段,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打造怎样的一个基本面来承接这些手段。
有句老话叫“华山一条路”,专门形容只此一途的攻坚克难。我们在前文依次展现了新旧模式交替的现状、带来的冲击、旧模式的难以为继,而新动能在规模、技术、市场与模式存在的欠缺,导致新旧动能转化中尚且不能完全接续,由此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矛盾。
首先,对当前的局面,俨然已无第二条路好走,上段提到的舆论场上这些深化改革、放松监管的讨论,最多只是“矢”,但“矢”要有“的”才能放,动能以及由该动能所决定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真正的“的”。
一言以蔽之,改革开放是需要场景的,改革不是喊口号就能改的;市场化也不是放松监管就能成的,否则在旧模式的老路上只会持续空转,加剧矛盾与动荡。如果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明确清楚,盲目的“松绑”只会松出更多狼虫虎豹,这在当代经济史上早已屡见不鲜,有多少破坏市场的行为正在打著市场化的旗号大行其道。
所以,真正的前路正是新动能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并以此为牵引曡代企业和市场,带动生产关系的有效调整。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对于我们来说,这条路虽然很艰巨,意味著经济发展在这个节点已经没有了可以完全参照的成熟模板,真的要从赶超转为引领。但是我们有著向此突破的雄厚条件,也积累了一些前期成果。我们正在做一项前无古人但又充满希望的工作。
第二,中国具备雄厚的实体经济底蕴,且仍在持续升级。从大面上讲,中国有著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们的高新科技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被戏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所剩无几”。
中国有著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受教育产业大军,有著产业革命准入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我们有著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债券市场尤其是政府和城投债券多以境内投资者为主,而股市更是做到了和基本面发展的长期偏离,在攻坚克难时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黑色幽默。
更重要的是,中国同时兼备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庞大的工业化人口和消费群体,而由此产生的供应链、开发场景、更新改造又能为供应链金融、开发性金融、绿色金融提供源源不断的场景 ,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并确保金融行业在脱虚向实中不断发展,二者良性循环。
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些方面并非空口说说,是有扎实的统计数据的,这里就不再详细铺陈。这里只展开提一下和制造业有关的一些数据,首先就是制造业的血液——电力。近来围绕发电和GDP的讨论也比较热烈,考虑到篇幅,这里我们暂不展开相关话题,只单以我们国内情况来说。
2023年的发电量是2014年的1.67倍,是2019年的1.24倍,在疫情期间仍保持每年3-9个百分点的增速。同期装机容量则分别为2.15倍、1.45倍。这背后正是庞大的生产生活需要,是经济基本面扎实的表现。更为突出的是这十年来新能源发电的异军突起,火力发电占比已由2014年的75%下降到66%,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根据中科院和世界可再生能源协会的测算,相对分散式的新能源电力行业将比传统电力净增更多的就业岗位([8] IRENA:可再生能源和就业2020年度回顾)预计到2035年净增额可达400万([9] 加速能源转型,将为经济社会带来哪些效益?如何评估? )。
仅仅一个发电数据,既是制造业仍在扩张的缩影,也记录著能源行业的叠代升级。
目前来看,中国制造业依然保持强大的增长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年增幅在过去5年是2%-6%不等,且大多数年份私营企业增幅超过总体增幅1-2个百分点,直到疫情高峰的2022年才开始低于整体水平。
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幅每年超过规上整体增幅2-5个百分点,二者增幅占规上增幅的比重已由2014年的40%到2023年近50%。高技术产业投资更是以每年超10%的速度在增长,个别年份更是达到了17%-19%。而且为战略性行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除了2022年增幅仅有4.8%外,近年来其他年份的增幅都达到了7%以上,2019年达到12.7%,2021年达到16%。这充分展示了制造业量与质齐头并进,并能对服务产业提供强大的牵引。
当然还不够,还要更大些。
在做这个话题的搜集测算时,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可供一窥实体经济的蓬勃生机。这又是来自房地产。在房地产2年内下滑25%的时候,建筑业总产值却由2021年的29.31万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31.59万亿元,增幅近8%。
颇为有趣的是,同期竣工面积虽然有5.56%的降幅,但新签约额的增幅已达到3.33%,并且2年内厂房及相关建筑物的竣工面积增幅达到了23.64%,接近25%(同期住宅竣工面积的降幅为13.34%)([注释10]数据分别见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和2023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房地产总投资与厂房竣工面积,同一行业两个方向一降一升的两个25%,为“脱虚向实”提供了又一个生动注解。
第三,作为经济破局的动力,高新技术的突破与转化已经来到大反攻的前夜。近年来,中国的高新技术突破不断,战果正日益扩大。以“卡脖子”行业为例,不管是官媒报道还是业内研究都指出,我们已经将35项攻破了20余项(至少在相关大类上实现国产替代突破) 。
中国的科技进步已是外国权威机构和主流媒体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美国nature对于中美两国各自排名在世界前10位的领域做了个对比,结果发现已从早年美国的全方位碾压变成了各有千秋。中国已经在物理化学、材料工程、有机化学、大分子与材料化学上实现了赶超,而原子、分子、核、粒子和等离子体物理也在接近美国([11]China’s leading researchers set their sights on new frontiers)。
据统计,在诸多科研领域,都已经稳定形成了中美最多再加德国的前三排位次序,而中国的研发投入更是达到了35%,位居世界之冠,欧美加总之后也只比中国高出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7.3%,更是大幅领先欧美(美国4.3%,欧盟5.1%)([12] 三个指标看中国科技实力,哪些领域已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在技术领域的赶超引领态势,正日益见诸全球各大媒体的报端。
当然,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离实现全面领先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转化效率过低,不同口径测算出的转化率大概在10%-35%的区间,也引发了官方学界的激辩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40%-60%。
这也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要从历史纵向对比,转化能力已较十年二十年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从各国行业产出的横向对比来看,那就是在转化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已经在新能源、新材料、通讯制导、汽车、人工智能等等领域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恰恰是我们科研转化的潜力。
更何况对于这个问题,从顶层设计到科研攻关,中国一直在路上,还能不断做出新的增量 ,而且围绕著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深空探测与传感、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清洁能源、人造食品……中国已经在掌握整体或局部领先优势的情况下,结合我们的场景形成了大量的产业与产业集群,在持续释放增量的同时,也在拓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路 。
而上述这些,与第二节的产业规模相结合时,又将爆发什么样的能量呢?这个问题华为知道、大疆知道、比亚迪知道,大量闷声干活、各行各业的隐形冠军们知道,中国未来的历史也会知道。
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如同一条河流,汇聚起来将会是一片浩渺的海洋。制造、运载、电子、服务装备必将全面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生产、组织和产业形态都将赋予社会化大生产以新的内涵 ,而这一切有个响亮的名字:新型工业化。
第四,产业之间的互联与整合正在深化,为经济破局提供源源不断的场景。很认同这样一种说法: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底层逻辑在于,利用并拓展了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性,让超大规模的产业与配套基础设施与超大规模的人口和需求结合起来,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市场场景;而场景的形成与发展又带动企业及其配套实现更大规模的扩展,形成了良性循环([13]专访曹远征:中国企业“卷”的背后暗藏经济增长的秘密 )。
而在此过程中,不同的产业和场景联动与融合的趋势也在加快,达到了1+1>2、10+10>100的效果。
这几年,笔者在国内差旅时明显感觉到,在不少领先的企业中,哪怕是细分行业中的隐形冠军,产业类别与行业壁垒正在被打破,一二三产的界限正在模糊。而如果这些企业是能够带动周边的,又能将一串企业都代入这种互联互通的新模式之中。
就以农业加工企业来说,种植养殖环节无疑是第一产业,但企业自身或协同自己的养殖户去革新养殖技术,从养殖方式到气候水文乃至实时监测里,这其中已经出现了高端制造业的身影。而当他们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从最基础的罐头食品直到萃取营养物质形成的高端补品,并且要大面积来料加工时,这无疑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工业化社会大生产。而当产品形成,营销推广之时,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发售与地推,可以和不同的电商平台来接入推广,还可以借助后者的大数据算法来调适改进。
更有甚者,对于那些达到相当规模的种植养殖企业,他们甚至可以将承包的农场在种养之余,用来开发生态文旅,采摘、垂钓(甚至出海海钓,甚至都有自建的小船厂)、农家乐、亲子游……创造额外的营收。
而在它的更外围环节,新型的产品筛检、冷链保鲜、物流运输、交通调度、环境监测……也正铺陈一个环环相通的大循环。就这样,通过技术取得的效率提升、超额收益与通过自然禀赋所具备的场景搭建潜力,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本身与行业属地业态的曡代与提升。
这已经不是一两个孤例,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或多或少展现出这样蝶变的产业集群,有些技术我们已经世界领先,至于规模我们更是独一无二,由此构成了一个宽广的产业场景。这正是祖国的经济给予我最为震撼的体验。
仅以轻工行业为例,据统计截至2023年已形成281个产业带,这些产业带的覆盖往往是全镇乃至全县,分布如图所示。
中国技术进步很重要的依托,便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哈佛商业评论》甚至将数以亿计的消费者,视作是中国创新生态与全球竞争力无与伦比的一方面 。
虽然遭到疫情封控的影响,整个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还在以较快速度增长,2023年的总额分别为2014和2019年的1.80倍和1.15倍。其中住宿餐饮收入总额分别为2014和2019年的1.90倍和1.13倍。旅游行业虽然仍有待修覆,至2023年境内旅游收入也恢覆到2019年的近75%,是2014年的1.32倍。
由此可见,虽然正在遭遇一定程度上的消费降级,但是在这些非必需品上的活跃情况,也可以佐证消费基本盘的稳定。
正如上图中“生活变化指数”所展示的,从广义上讲,自1990年以来在中国生活,发展与变化远超其他任何国家。这种巨大的变化也反过来证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宽广,因此,以个别阶段性数据与体感来做出悲观预计,更要格外慎重,因为很可能会被具有庞大市场驱动能力的新变革所证伪。
而且,消费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就不得不说笔者在5月刚收集到的麦肯锡做的一份报告,对于消费基本面还是以乐观为主。
而且从消费意向来看,除了单位开支较大的家电、消费电子与烟酒,其他消费意向反而仍在增加:
如前文所述,消费降级的风险确实存在。但是在降级中,我其实感觉到了另外一种活力,大量人口正在从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开始分流。在如今很多新行业并不一定需要端坐公司总部办公室的情况下,“大城市机会多”的定律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土地财政退坡后,从弱二线城市乃至强二线城市非核心区开始,老百姓最大支出——房子的价格也被打破了增长预期,甚至开始急速下滑,人们变得相对敢于消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分流后回归的人群又大大带动了当地的人气与消费,出现了一批以主打“消费降级”为理念的消费新业态,乃至铺就成了全国连锁,客观上用成交量基数的放大去填补价格的下滑。
而这种变化在南方的三四线城市又比北方来得更快更热,笔者这两年多次游走在中部和西南的某些三四线城市,包括它们不一定被归为二线的省会,感觉不仅比疫情前热闹,甚至比某些一二线城市还人气更旺一些。
也会入乡随俗,在业余时间穿著个大拖、挎著俩塑料袋,跑去“零食很忙”称两斤锅巴炒面麦丽素,可乐一听一块五,再去隔壁的猪脚饭、鱼片粥、八小时牛汤花个十来块钱,这一顿饭就对付过去了。然后见得这店的生意能从早晨八点左右做到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而再前面的夜市翻台子甚至到凌晨一二三四点都有。有点破的水泥杆上贴著广告,不管是工厂、商场、饭店和娱乐场所还在招工呐……
直到去年以前甚至都不会想到,有些城市修得跟鬼城一样的新区(疫情前每季度甚至每月都去,我对它们除去上下班以外的荒凉印象都已成为思想钢印),怎么反而现在开始夜深十点堵车了呢?
当然,从更宏观的统计来看,我们目前的消费态势还不是简单用一个“消费降级”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大家的消费还是有追求的。此处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普华永道思略特在中美德三国调研对汽车互联功能的需求时,呈现出了如下的画面([注释15] 思略特:2023年数位化汽车报告(首篇),2023-4):
而出行方式的偏好选择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最没想到的是,与美德这样的老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唯一没有实现遥遥领先的出行方式,居然是步行。
而这种消费意愿和需求,将带来怎样的一个市场?各国市场里究竟谁的品类更丰富、交易更活跃、消费者需求更全面且更容易得到满足?相信答案不言自明。
第六,对外开放仍在进一步扩大,为经济破局不断引来外部活水。
先看一组外贸数据,2023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主体达到64.5万家,创历史新高。其中,民营企业55.6万家,合计进出口22.36万亿元,增长6.3%,占进出口总值的53.5%,较去年提升3.1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来看,2023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58.6%。机电产品中,“新三样”即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海关总署对重点进出口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4的企业预计2024年进出口持平或增长 。
在进口承压的背景下,不仅总量还在上升,而且分布还更为均匀,西部与东北交替领取外贸增速最快的大红花。2023年东北实现了出口增速的全国第一,而2024年前五月西部的进出口增速又以9.3%领跑全国,就不说与高精尖搭边的机电产品了,农产品出口都是大涨,云南的自主品牌农产品出口增幅甚至能达到64.2%。
这让笔者想起在华南西南出差时,也会结识一些果农朋友,有的会讲如何能把水果或水果树直接卖到东南亚;有的讲怎么利用技术优势和规模化种植,乃至电商平台的地推优势,把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一群海关外的竞争对手打得节节败退;有的则是被核心企业纳入供应链,大家一起芝麻开花节节高;有的则是一个村一个镇抱团,与其他抱团的上下游搞上下游联盟优势,打破了上文说的行业壁垒……
就是某些人眼里最不起眼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外贸,都给咱展示出了一千种卷法的无限生机。卷,肯定有,但是卷的同时还在做加法,正所谓:千方百计勃勃生机,虽卷但涨万物竞发。
而东部的外贸调结构也正在深化,就以上文提到的苏州为例,正在迎来从来料加工向产业升级的蜕变:今年1-4月的进出口总额又跌了近10%,可见对美欧日韩的来料加工模式调整绝非一朝一夕;但光伏电池、智能手机、电梯、光学仪器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涨幅都达到了30%以上,有些甚至能达到2/3。
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基建领域为例,一季度全市投资完成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效益释放后续可期。其下属县级市,昆山市一季度完成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0.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高达315%,张家港的太阳能电池出口连续4个月增速超200% 。
相隔不远的另一个外贸重镇宁波,2023年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已经占到外贸总额的56.8%,“新三样”产品中,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5.4%和27% 。而在此基础上,2024年一季度锂电池出口增速还继续增长了16%,集成电路出口的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84.5% 。
还应该指出的是,外贸也只是外向型经济的其中一部份。而能够支持我们破局的外部经济因素,还远不只是贸易一途。
这里笔者首先要赞美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就在贸易战白热化,我们身边很多朋友出于义愤希望对等报覆,更兼一些别有用心的键政段子手推波助澜,对苹果、微软、特斯拉等等外企如何反制的舆论甚嚣尘上。但是呢?我们不仅没有关门,在有节制地推出一些反制措施的同时,反而还加大了对外企来华投资的支持力度。
直到今天,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50%的受访企业依然将中国列为全球首选或前三位投资目的地。汇丰银行统计结果是,87%受访海外企业表示将拓展中国业务布局,88%的企业表示中国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为他们开启了新的业务机遇,3/4受访企业预计未来三年将加大中国供应链布局,其中,1/4预计会大幅增加([16]汇丰银行:海外企业看中国2023 )。
在贸易战开打最为剧烈的时候,它们反而成为了同盟军 ,对本国政府的大量质疑乃至抵制延续至今 ,连一贯对华阴阳的那些外国媒体都不得不承认,这些外国企业都成为了本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对者 ,甚至开始质疑本国的贸易保护政策 。
更何况,中国的外向经济是有自己的通盘大战略的,不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整个外贸投资的规模、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乃至港口合作,都依然在震荡中保持著总体强劲的增长 。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让海外供应链产生的粘性,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劳动力或原材料便宜所能概括的了。事实上所谓的雁行理论在亚太地区能够成立,也远不是一句“便宜”所能概括的。
不管是中国的庞大基数、产业链条、基建配套、营商环境、人员质素,还是消费群体,中国的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也确保了内部产业迁徙的空间,向外转移并非唯一的选择。而且对很多行业来说,随著技术曡代和产业之后,未必非要以迁移来达到利润扩大的目的。
虽然从短期看,我们还将面临一些产业转移、外贸订单减少、制裁升级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这一系列优势终将会消化这些问题,并用经济规律报覆这些发动贸易战的国家。
君不见,在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心魔上,外贸与技术的“小院高墙”都已经连成长城了,可在现实世界,它们却终究连一堵薄薄的边境隔离墙,都能花费百亿建成豆腐渣 。
笔者又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终止的原因不仅是镍价的下跌,而且替代品也已经产生了,这替代路径又是谁家提供的呢?
一方面中国的配套还能继续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在配套中凝结成的商品还在不断增量,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在整体上并没有重大变化的趋势,随著科技革命与产业互联,相信我们在区域市场的整合与工农业商品的定价上还会有更亮眼的表现。
笔者四年前曾对越南经济写过一篇提纲,虽然只是拉了个提纲,但这个提纲的因果律至今仍在被现实不断触发:
某些人在抨击时总喜欢说“经济是个覆杂的系统”,可是他们在炒作此类话题时却又永远浮于表面,永远不讲系统,永远一个大新闻“在转移了,我们要完了”。
自贸协议还在签,中欧班列还在加,在签约场和列车头上,没有唱衰者。
第七,新模式牵引下的以旧换新,会将原有火车头改造为经济发展的新车厢。
前文已经覆盖了第三章所列的前三组关系,在协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双循环战略与内外大市场这些核心要点上,有挑战、有冲突,但是危中有机,有足够的条件转危为机。这不是空中楼阁画大饼,而就是现在实实在在发生在眼前的真事。而它们已经在向我们发出新动能这只大公鸡破晓时的打鸣声。
但是不限于此,随著新动能的形成,随著由此带来的新经济增长模式的铺开,旧模式中那些看似到头的行业与动力,会在新模式的牵引下,开出自己的第二春。
首先就是基建,基建又有新旧之分,新基建的范围,国家发改委早在2020年就已经标示过了。
当前在新基建领域,我们的进步很大,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增加,像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更是十倍、几十倍地增长,吸引著大批政府和社会投资。仅仅像上海深圳,每年投资额就能在上千亿左右 。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行3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均超过60%。全国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能力。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18.45亿户,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
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650万标准机架,5年年均增速超过30%。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工业大类的85%以上,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8000万台(套)。车联网由单条道路测试拓展到区域示范,已完成智能化道路改造超过5000公里。约有8400万劳动者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1% 。
这已经展现了它巨大的经济拉动前景,但是即使这样,依然面临著供应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相互融合不到位、人才供应不充足等问题,后续潜力巨大 。
传统基建领域,已经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来自大国工匠的鬼斧神工,但也并非饱和。像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就给我们找了一堆短板,覆盖了道路质量、航空运输服务效率、港口服务效率、供水稳定性等等,都在40甚至70开外,有些指标甚至还不如印度。
因疫情原因,该报告已停更。目前还能看到的一个比较新的报告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表的《2023年世界竞争力排名报告》 ,其中中国的基建排名第18位,但该报告对此的指标测算相对粗糙,仅列示了科技教文卫环这几个维度,并无进一步展开,中国在教育、健康、环境等领域的基建排名相对靠后。
按照笔者自己全国调研的感觉,中国的基建在一些具有极强外部效应、社会关注点偏弱的民生工程,或者回报周期跨越地方任期的项目上确实还存在短板,而且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的吃紧,这些问题还有擡头之势。不管是西北有些大城市的断头路,还是西南某些产业园农场的进出与通讯配套,确实都还有改造空间。
此外,基建还有一块很重要的后手,便是持续走出去,并能和外贸与技术输出互为表里。
“十三五”期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约1.27万亿美元。2021年,有78家中国内地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评选的“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占250家上榜企业的31%,在全球基建中我们至少占到了1/4的份额 。而且在我们技术突破、产业互联与对方无法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空心化中此消彼长,尤其是我们的地缘布局有声有色,后续同样前途可期。
作为经济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份,新型城镇化是与产业发展、技术推广和基建提升息息相关的大方向。笔者自己走访过中西部一些产业聚集地,它们随著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曾经的产业规划、如今的产业迁徙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以及由这些集群带动的城镇繁荣让笔者印象深刻。而且随著疫情结束,这种繁荣的印象与前文所述部份三四线活跃的记忆联系到了一起,让我相信新型城镇化非但不是扶贫,还有其肥沃的市场土壤。
近年来通过对沪深广苏蓉汉等城市的观察,笔者并不认为大城市会无限吸附人口,一些为了附加属性而提升的生活成本必然会导致人口流出。此外,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技术进步后未必要天天趴在大城市才能取得资源,这都为人口的均衡布局创造了条件,由此必然带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当前对于像农村水利、农业产业现代化投资、生鲜仓贮物流的投资和布局已经有声有色 ,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远不止于农村和农业,它是一个包括了三线以下城市直到农村,围绕产业布局和市场发展所形成的区域集成,已经从“两横三纵”格局向“四极支撑,中部强化”的“钻石型”结构演化,由此覆盖从经济生产,到医疗养老、生态环境、文化生活、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领域的协同开发([17]尹稚:城镇化改变中国 新型城镇化未来可期 )。
所以,在旧有的发展模式下,资源如金字塔一样向一二线集中,那么当前66%的城镇化率,可能只有4%的增量。但是在新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回头去对已经达到的66%去做巩固提升,那就是面向至少40%增量的再出发与再提升。我们在这方面有著具有较大投资空间和潜力,正待在新模式的基础上一一实现 。
而在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房地产行业也将迎来自己除了保障房、长租公寓和产业园 的新空间——精品化住宅。在社会主义国家,精品不该是、也不会是少数人的特权。正像知乎上有个问答“要不要在农村老家建房”,向我们所展现的那样:
这个问答,所蕴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甚至远远超出题目限定的农村本身,这将是房地产下一程围绕住宅精品化的起点。而这种精品化不只是基于返乡自用与生活舒适的考虑。
笔者有些好友也正是业内人士,反复宣导并来回体验著一种新型的、又没有脱离工薪阶层的新型居住模式,它是建立在上文所述的一系列基础之上的、产业与生活资源有序分布(不是生硬地在一大片区域划分居住区、生产区、商业区)、基础设施铺设并能够升级叠代、通过大工业传导与智能化赋能的生活环境。
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农村中,也不仅只出现在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在一些中西部区域也已经开始萌发。
早在约十年前,笔者在看宝岛台湾一些地产企业报表时,实在难以理解这种龟速的开发对于企业效益究竟有何益处。但随著这些年的从业经历,尤其是在上述地方的走访,让我看到了这种模式对房地产行业可能的重塑。
这条道路似曾相识,因为某些拥有大面积土地资源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大豪斯大牛排曾带给我们带著香味的感性印象。但这条道路会在中国升华,因为它将会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之上,根据我们对新型城镇化的开发探索,以产业为基础、以交通为骨干、以技术为引领,将居住环境与建筑设计、工作环境、通讯互联、交通出行相融合的新业态。而首先接触并投身于该类业态的,将会是地方上那些没有高杠杆、顺利度过本轮行业周期、并能够将建筑业的专业与对高科技的洞察结合起来的那一批人。
虽然这种新业态还需要顶层设计,在包括土地、规划等方面创造更多空间,虽然眼前地产行业还如同白垩纪末世,被撞击、火山与森林大火渲染得满目血红,但那些与恐龙相比看似不起眼的、匆忙搬运坚果的小小身影已经在预告著下一纪的风起于青萍之末 。
有时候经济和自然演化真的是很像的。身边已经不止一个学经济的最后自学了生物学。
就这样,我们会看到,沿著正在发展中的新经济,由大基建,再到城镇化,再到现在还硝烟弥漫的房地产,旧模式在退出模式主导权后,反而也会迎来自己的解放。又想起入行初期师傅的话,只有会做垮的企业,没有会做垮的行业。在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推动下,任何行业都会迎来自身的重塑与叠代、
就此,已经把第三篇文中制约新动能的四组关系重新进行了梳理,论证它们在困难中依然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已经展现出的前景。这远远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观点,正像宁南山在新作中说,中国的隐患绝不是制造业无法升级,技术无法突破的问题,而是生育率以超速度下滑带来的中国未来市场规模、社会活力等下滑的问题。
笔者更乐观一些的,因为坚信随著新模式的推广,我们的人口会有修覆,而且还可能会是三四线先于东部沿海修覆[18] 。在建立具有积累功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参与率扩大的基础上,我国也有可能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19] 。而且如上文推导后的结果,随著技术进步,我们也未必须要保持现有的人口基数,要做的只是用先进生产力为支撑,让人口基数有序后撤。
上述,对经济发展新动能做了基本的梳理,这是我们新阶段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动力所在。
当然,在实现经济破局之时,好的政策供给无疑能实现良性加速,诸如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对地方财政和地方治理形成符合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政策方向引导和激励;通过对金融监管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促进金融行业与当前形势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并形成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质素金融人才队伍” ;通过完善市场公平竞争机制、落实完善减税降费退税缓税、减少信贷双轨制、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来提升民营企业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增加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获得感。
这些方向的供给侧改革作为上述七点以外的制度保障部份,如果能够加以提高完善,将会助推新经济以更快速度到来。
回港的航船已见得开来的身影,早晨六七点的太阳正在穿破乌云,楼梯上的人儿正在精益求精地描摹最后的妆容,仲夏之夜,我们将看到她最为闪亮的登场。
注释:
[1]基于可支配财力视角下的地方债务情况分析,https://user.guancha.cn/main/preview?id=1249234。
[2]地球知识局:人口拐点,肉眼可见,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c400d7cfed1003d3041ad44b。[3]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给出的测算结果,根据新增家庭数量估算,存量住房恐需十年左右才能消化完。
[4]世界银行:Real Estate Vulnerabilitie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China,2022-6
[5]“超长期”遇到“特别” 国债之力蓄势待发,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4/t20240409_1365551_ext.html。
[6]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长征:2023年度中国宏观金融,2024-2
[7]如何看待印尼拟加征关税的意图与影响,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0430807/answer/3549570207。
[8]IRENA:可再生能源和就业2020年度回顾,https://www.irena.org/-/media/Files/IRENA/Agency/Publication/2020/Sep/Key_Findings_Jobs_Review_2020_ZH.pdf?la=en&hash=99B81B5192B75AC84EC90503802D16DF7CB93106。
[9]中科院院刊:加速能源转型,将给经济社会带来哪些效益?如何评估?https://new.qq.com/rain/a/20210926A040I700。
[10]资料分别见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和2023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11]China’s leading researchers set their sights on new frontier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405-0。
[12]三个指标看中国科技实力,哪些领域已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https://www.sohu.com/a/397006632_669860。
[13]专访曹远征:中国企业“卷”的背后暗藏经济增长的秘密,https://www.163.com/money/article/J5KN4TJP00258J1R.html。
[14]麦肯锡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研:预期谨慎存在潜力,2024-5
[15]思略特:2023年数位化汽车报告(首篇),2023-4
[16]汇丰银行:海外企业看中国2023,https://www.business.hsbc.com.cn/-/media/media/china/pdf/articles/hsbc-ciie-report-2023.pdf。}
[17]尹稚:城镇化改变中国 新型城镇化未来可期,https://zhuanlan.zhihu.com/p/708110168/edit。
[18]【评论】我国人口观新论:https://user.guancha.cn/main/preview?id=1132315。
[19]费兆奇:扩大内需的潜力展望与实施路径,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