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剧今解・大明王朝1566|两股力量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
在内地电视剧排行榜中,有一部历史剧常常被提及且居于榜首,那就是由张黎执导、刘和平编剧、拍摄于2006年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副题为《嘉靖与海瑞》。该剧以明朝嘉靖年间为背景,以虚构的“改稻为桑”为故事轴心,呈现了不同力量之间的斗争,其中嘉靖与海瑞的斗争代表统治阶层与底层民众的斗争,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清流派与严嵩、严世蕃、鄢懋卿等严党之间的斗争属于官僚之间的斗争。
看过该剧的人应该不会忘记这样两个经典场景:一个是海瑞上了“死谏”之后与嘉靖的对话,一个是在“改稻为桑”的问题上清流派和严党为打倒对方机关算尽。
在该剧中,海瑞无疑是正义的化身,稳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嘉靖在最后送给海瑞八个字——无君无父、无国无家,其实也在间接赞扬海瑞实乃真正的孤臣,没有私心、无党无派。也因为这一点,注定嘉靖不会妄杀海瑞,但基于皇帝的“面子”,嘉靖却不能不努力“说服”海瑞,所以才有了该剧最后一集的“长江黄河论”。当嘉靖问海瑞他奏折里妄谈的那些尧舜禹汤、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唐太宗、唐宪宗、宋仁宗、元世祖都去了哪里时,海瑞说:“都在。在史册里,在人心里。”两人的对决将各自的立场亮明,没有对错,只是“屁股决定脑袋”。当画面立刻转向饥寒交迫的百姓在鹅毛大雪中的凄苦情状,观众大概也能明白,什么才是维持长治久安最为持久的力量,导演和编剧也在通过这种方式告诫人们:以史为鉴、敬畏人心。
从历史照进现实,“庶民的力量”仍不容低估。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今天中国的崛起,全仰赖于这几位有着先知先觉和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其实不然。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变局里,不只有最高领导人、执政者,还有数量之巨的普罗大众。他们在毛时代对于当家做主的强烈愿望,在邓时代求变的渴望,在今天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中国崛起的最大推动力。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依靠的正是庶民的力量,是“小米加步枪”、“农村包围城市”。当邓小平刚要解放思想还未提出要不要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的时候,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20名农民代表已经通过集体画押,完成了“分田到户”的惊人之举。今天虽然外部世界充斥着对中国的唱衰,但数量之巨的普罗大众仍在不断追求美好生活,这便是最大的发展动力所在。
再看清流派与严党之间的斗争。作为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刘和平没有必要一对一还原历史事实,但他的历史观却早已跃然纸上,那就是人都是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奸与忠从来就不是绝对的,清流派与严党在“改稻为桑”问题上的斗争,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奸臣”的严党们,为填补国库亏空也为继续从中牟利提出不切实际的“改稻为桑”,不惜毁堤淹田,置黎民百姓于不顾,但清流派是否就是绝对的清流呢?为了斗倒严党,张居正便给裕王献策:“王爷,长痛不如短痛,这次干脆就让浙江乱了,就当做我大明朝身上烂了一块肉!”谭纶听后附议:“是大谋略,只是苦了浙江百姓。”很显然,只要能斗倒严党,就算浙江乱了又有何妨?这就是清流派的冠冕堂皇。而谭纶之谓“苦了浙江百姓”,应验了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该剧最后,还有对这一点更具体的呈现与表达。一是裕王看到徐阶的家人圈地不法,大发雷霆:“什么六、三、一,六成归田主和棉商,三成归朝廷,才一成给百姓,这样做和严嵩严世蕃他们当年在浙江改稻为桑有什么两样?”一是嘉靖自觉命不久矣,对儿子的一段治国忠告:“没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这也呼应了嘉靖在开头一出场的一段话——“你们这些人有些是云,有些是水,所做的事情不同而已。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还记得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场陈独秀与长子陈延年的对话,陈独秀在这次对话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革新派与保守派、新文化与旧文化之争的理解, “革新派和保守派的争论,是一种学术的进步现象,是学术之争,不是敌我之分,比如北大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跟辜鸿铭、刘师培、黄侃之间的争论,它就是这种性质。争论问题,各抒己见,慷慨激昂,甚至双方会骂几句,这属于正常的,纵观世界各国的历史,新文化的发展,都有这个过程,革新派和保守派是相对的,今日的保守派,从前可能也是革新派,今日的革新派,将来也许会变成保守派,世界进化的大流倘若没有止境,那么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抗争,也便没有止期。即使再过一百万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界终究是革新和保守的抗争之世界。到了一定时候,环境变了,人们对新旧之争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逆转。”
历史从来是在两股力量的斗争中前进,有时候是进两步退一步,有时候进一步退两步。《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长居神剧榜首,被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关键原因在于该剧一方面以海瑞为载体,稳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信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庶民的力量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根本力量,最终的功过是非也自在“人心”;另一方面则通过清流派与严党之间的斗争,来呈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但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清流派也好,严党也罢,革新派也好,保守派也罢,也都受到某种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制约,用卢梭的话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中国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传统政治的积弊,虽是历史,同时也是现实。外貌变了,实质仍未变。如何能不仔细研究呢?正为我们误认了以往政治传统一切该打倒,而且也真的一切被打倒了。同时我们对一切传统和习惯,也失去了共尊共信心。几千年的皇帝打倒了,政治变了新花样。但无论如何,不得不先求国家之统一。要求统一,便要中央集权。但中央威信如何能建立?这就成为辛亥以来政治上一个大问题。我们若拿不出一个为全国人民共尊共信的东西来,这工作自然会感觉到困难。而且建立中央,同时又须顾及地方,这不是更困难了吗?
透过《大明王朝1566》,历史没有呈现出本来的面貌,却也呈现了更本真的一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