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商标战败诉不再是“国酒” “特供”背后的特权光环仍在

撰文: 刘莎莎
出版:更新:

对于多数内地人来讲,即便不喝白酒,也一定听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国酒茅台,酿造高品味生活。”而对港人来说,则是好酒之徒汤显明的茅台宴请案的主角。一直以来,茅台以“国酒”自诩,投入大量广告。而同时茅台的诸多特供版本也成为了其供应“特权阶级”的标签,普通人等得尝一口“特供茅台”自也是值得吹嘘之事,变相坐实了其“国酒”地位。茅台始终想将自己“国酒”的名头做实,因故申请“国酒茅台”商标。但同行是冤家,诸多白酒厂商联手反对,亦引起整个白酒行业轩然大波。最终,“国酒茅台”不再是“国酒”——在汾酒、五粮液、剑南春、水井坊等名酒企业联手狙击下,茅台“国酒”商标被判不得注册,就此走下神坛。

茅台“国酒”商标一战败诉。(每日经济新闻)

1000多元(人民币)一瓶的茅台,究竟是不是“国酒”?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新说法。

内地国家商标局在2016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公告,国酒茅台商标不予注册,而长达4年的商标争议终告落幕。京华时报报道,茅台今后不得再以“国酒”宣传。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冯世锋指出,贵州茅台透过宣传“国酒”代名词,诱导公众把茅台等同于全国最好的酒,对其他优质酒业是不公平的。

据2015年最新修订的《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等用语,否则即构成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应予以驳回。

报道指出,贵州茅台2012年7月申请“国酒茅台”商标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初审。但同行是冤家,包括汾酒、五粮液、剑南春等,当年立即举报国酒商标异议。

五粮液、汾酒等白酒知名品牌争先为自己申请“国酒”商标。(每日经济新闻)

虽然其他白酒厂商反对茅台的“国酒”名号,但这些厂商也并不是省油的灯,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指出,“国酒五粮液”、“国酒汾酒”等商标申请也赫然在列,其中前者的申请人正是五粮液公司,后者的申请者正是汾酒公司。可以预见,如果茅台的国酒商标到手,那么五粮液和汾酒也可能获得“国酒”商标——商场如战场,这里总是充斥著明争暗斗。

最终,这场有关“国酒”、长达四年的商标战以茅台败诉结束。汾酒相关负责人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也意味著茅台这么多年进行‘国酒’宣传是违法的”。

酒樽通体深黄色的外交部驻香港特供茅台,不知汤显明可否分出不同版本的个中千秋?(网络图片)
中国空军特供茅台。(网络图片)

神秘的“特供茅台”

商标败诉,虽然“国酒”称号已被褫夺,但在大多数消费者心中,一瓶系著鲜红丝带,通体乳白色的茅台酒樽,却意味著财富、权势与地位。倘若这瓶酒上还印有醒目的“特供”字样,更显得有特殊待遇一般指向普通人对于特权的想象。

国宴用酒的名声,醒目的“特供”说明,高端阶层的符号, 让“特供”茅台成为众多高端消费者追逐的对象。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北海舰队、警卫局、成都军区、中国移动、南方电网……众多响当当名号的部门,都是茅台特供对象。社会上更一度有60%的茅台酒都被供给了政府与军队的传言。

而据财新网早前报道,因涉贪遭调查、后被革职的解放军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老家被查抄时,竟抄出堆积如山的军用专供茅台酒。虽然茅台“国酒”风光不再,但在“特供”的光环下,却依然引发有关政治优待的遐想。

《南都周刊》早前报道,但事实上,在“特供”茅台受人追捧的背后,却隐藏著一条隐秘而成熟的造假链条。特供酒的品质与普通茅台酒别无二致,但其供货价似乎从来都是商业机密。除了价钱,没人知道每年有多少特供酒被摆上特供部门的餐桌。茅台酒厂有关人士回应说,茅台确有生产特供酒,但只针对十几家单位指定供应,产量非常小不说,还从来没有对外销售和流通。茅台酒厂知识产权保护人员更明确表示,市场上带有“特供”字样的茅台酒都是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