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港大演讲变红歌大合唱 《我的祖国》何以成启蒙歌?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周伟立称启蒙歌是《我的祖国》,龙应台﹕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 (视频截图)

近日,香港媒体播出台湾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龙应台,10月时在香港演讲的片段在网上疯传,其原因倒不是因为演讲精彩的内容,而是演讲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当时龙应台问及台下听众的“人生启蒙歌曲”时,全场合唱《我的祖国》,引发网上舆论热议。

此次的讲座是香港电台与香港大学合作推出的“大学问”系列之一,讲题为“一首歌,一个时代”,10月7日举行,12月14日才在媒体上播出。据观察者网报道,龙应台在演讲中回顾不同时代倾听过的歌曲,她表示,一首歌能够经历数十年依然不被忘记,是因为它是时代、是历史,更是每一个人的回忆与安慰。她还强调“歌有自己的脚,然后它走自己独立的路”。

但当龙应台向台下听众提问“人生启蒙歌曲”是哪一首时,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称,我想起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师兄带我们唱的《我的祖国》。龙应台惊讶地反问﹕“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没想到台下即有观众开始唱﹕“一条大河波浪宽……”,初时歌声还比较“单薄”,但合唱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竟演变成全场观众大合唱。

《我的祖国》是大陆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甘岭》主题歌,可以称之为经典的“红歌”。该段影片在互联网疯传后,许多大陆网友称自己“感动地哭了”、“爱国港人还是占大多数”,也有网友调侃说,“这是一场洗脑对决”、“真替主讲人感到尴尬”。

学生称启蒙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 (视频截图)

经典是触及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

此外演讲还设有问答环节,龙应台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谈起“什么叫经典歌曲”。她强调,所谓的经典是超越“假造的规范”、“强制的压迫”和“能够触及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似乎是回应台下观众合唱《我的祖国》。她还认为,“一个好的作品……有各种不同的、微妙的(优点),不见得能用公式区分”,在分析歌曲时,不需要去回答诸如“思想性够不够”一类的问题。

据报道,讲座现场气氛良好,龙应台在演讲最后时表示,“没有不怀希望的权利……就算未来的香港没希望,台湾没希望,大陆没希望,还是应继续爱身边的人。除了希望之外,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我的祖国》大合唱片段,请由16分17秒开始观看:

龙应台撰文回应事件

在片段被疯传后,龙应台亲撰写短文回顾了在香港的经历,她表示,在当日可容纳千人的礼堂中,大概一半港人,一半大陆生,少许台湾人和其他地区的华人。她称,因时代不同,每个人对“启蒙歌”的回答也有所不同,香港的朋友,往往想到的是英文歌。因此在周伟立教授回答“启蒙歌”是《我的祖国》时,我脑海如电光石火般闪过好些念头。

龙应台表示,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一首“红歌”,身为大学副校长的周伟立,在一千个师生面前不避讳地说自己的启蒙歌曲是一首“红歌”,需要勇气。我欣赏他的诚实。七十年代的香港,尤其是七十年代的香港大学,所处的氛围曾经被称为“火红的年代”,那时的港大学生,在英国帝国统治的阴影中,是多么憧憬那个红色的“祖国”可以带来公平正义和民族自尊。因此我愿意倾听。

龙应台称,让我惊讶的是,原以为大陆人之间会有代沟--也许年轻人不太会唱,但是发现年轻人一样纯熟地唱;原以为港人可能不太会,发现港人能唱的也很多。一首歌,在不同的时空里,撞见不同的记忆,就产生不同的情愫和意义。歌的意义会转换,歌的温柔力道强于刀剑,正好是我整个演讲的核心。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