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为什么是“核心”而不是“中心”?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日前,中共六中全会落下帷幕,当晚公报首提出“习核心”概念。(新华社)

中共十八大六中全会结束,“习核心”成为重点词,中外各种解读各种评论蜂拥而出,集权、威权、专权、霸位说甚嚣尘上。其实,不少人是简单地将“核心”等同于“中心”。并由此产生各种联想。“核心”与“中心”的一字之差则反映了中共的某种避讳和思考。

的确,在很多解释上,“核心”与“中心”有重叠,甚至“中心”是“核心”的基础。但如认真分辨,二者又有相当大的区别。最简单的是,“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方位概念,体现较明显的量化和固化成分,不论任何人只要到达“中心”这个方位,他就自然是“中心”了,别人也就承认他是“中心”。“核心”则没有那么强或明显的方位概念,也没有像“中心”那么容易体现和明确,它可以在任何方位上形成,但最大的前提是认可,往往更倚重于外界的评定。还有一点,那就是中心更趋向于结果描述,而“核心”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因为它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过程中的方式、手段。这样才是“核心”真正的含义,也是与“中心”最大的区别。说了这么多当然不是为了教书,而是为了贴近和正确说明中共的运作思路。中共的文件、报告,即使洋洋数万字,遣词造句都是经过各级讨论,集思广益,反复敲定的,特别是像六中全会公报这样的重要文件。因为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是最重要的标准。

如果以“中心”定“核心”,作为中共总书记的习近平一上台就可以也必然是“核心”了,不需要拖到现在,还要背负这么多议论。而且之前也有先例,并不违规越矩。中共今天的用意明显是想在“核心”的定义上“拨乱反正”,让“核心”回归它自身的基本含义。邓小平,并没有做过中共的最高领导,但他可以成为党的领导层自觉围绕的核心,那是因为他的思想和作为得到了党内的共识、认可,人们愿意运用好他的经验、智慧。他是不在“中心”而成为“核心”的典型模式。然而也是在中国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独特模式,将来可能还会有,但不一定是常态。

应该说核心同中心有关联。中心的最高职位是形成核心的有利基础和前提,但不是必然。有了前提又做了重要的事,并让全党认可,受到大多数的认同才会形成核心。这也是“习核心”希望回归的本意和官方重点提示的要旨。

仔细研究中共,会发现,“中心”这个词很多时候是负面的,例如批判“自我为中心”等等。在当年以反封建为号召力的中共,“中心”的人为固化成分一直被潜在地同“皇权”暗连。邓小平当年不用“中心”而用“核心”,不能说没有这样的避讳,也是对上文所谈的“核心”形成与“中心”差别的注释。

反腐、清党维纪、扶贫、供给侧改革希望人人享受到发展的红利,现代化治理改革,弥补人权短板,所有这些其实都是自由派、西方舆论诟病中国的问题,然而也是几年来“习核心”的成绩单。如果这样的领导者能够成为核心,得以有力地领导中共这个执政党治理国家,融入世界至少在目前是一件值得观察和肯定的事吧,不需要先入为主地又“上纲上线”乱批一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