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17年追凶报夫仇 苦尽甘来成维权英雄 教求助者信法不信访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河南周口农妇李桂英为寻杀夫凶手,踏遍十多个省市,追凶17年。去年11月,随著最后一名嫌疑人落网,这位总是东奔西走、眉头深锁的57岁农妇,终于“苦尽甘来”。心愿了结,李桂英说自己可以“用心生活”了。如今,一年即将过去,李桂英不仅开始创业卖豆腐乳,还被蜂拥而至的维权者们奉为导师、维权英雄。

李桂英拿著丈夫遇害前一年拍摄的全家福。(新京报)

“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有人在大门外等著了,晚上七八点,还有人来。”李桂英告诉《新京报》记者。如今,李桂英家中每天都有求助者上门学习维权经验,李的大儿子周周(化名)说,2016年他家已经接待了超过两千人次,家中看门狗见到陌生人都不叫了。

若上门求助的不止一个人,李桂英就给他们编号,让他们一个个按顺序讲。李桂英有事离开时,周周会帮母亲接待求助者,他说:“算是替老妈报恩,毕竟老妈追凶的时候,很多人帮助过她。”

李桂英则无奈表示,求助者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自己的经验未必适合所有的人。她说:“有的求助者大老远跑来,我也帮不了他们,面对他们,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李桂英说,很多求助者为了争一口气到处上访,结果这口气越憋越大,越来越气,性格慢慢变偏执了。她见过一位因宅基地和邻居起纠纷,认为法院判决不公,花16年上访的妇女。李桂英问她值吗?她说值,并且认为李桂英追凶十七年,她上访十六年,自己不比李桂英差。“这不一样,我这是一条人命,还有我自己去解决问题了。”李桂英如是说,她总结经验教训:“信法不信访。”

这是李桂英与丈夫唯一一张合照。(新京报)

求助的人越来越多,李桂英开始学习信访部门的样子,做了个来访登记表,包括来访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问题发生地、来访人住址、随访人员、反应主要问题等。

“把这些表格分类,有些自己可以帮忙解决的,就自己帮他们解决,不能解决得,就交给律师。”

李桂英最近调解了一宗离婚纠纷案。一位本地男士怀疑前妻离婚时多拿了自己五千元钱,但始终找不到前妻的下落,想学习用手机定位她。为此,他已经到李桂英家五六趟了,一次来回十几公里。李桂英劝他一日夫妻百日恩,莫要将恩人变仇人,最终感化了这位男士。

公安局推卸责任促使李桂英自行追凶

1998年元月,李桂英的丈夫齐元德被同村五个人伤害致死,凶手一夜间销声匿迹,公安局没有抓到人,李桂英从此踏上了17年的追凶路。

李桂英拿著追凶时经常背著的背包。(新京报)

得知丈夫的死讯后,李桂英安顿好家里,去项城市公安局询问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得到的答复是:“人跑了,如大海捞针,你有线索吗?你有线索我们就去抓。”李桂英说:“我以为抓杀人犯像电视上一样,杀人犯一跑,警察开著警车呜呜呜就去追了,原来自己要找线索啊。”

李桂英带著五个孩子挨个拜访亲友,站在亲友门口大声说:“你们帮我找线索,抓到那五个人,以后我五个孩子有出息了,挨个回来给你们谢恩。”她在村里打听哪些村民外出打工,将他们“发展”成自己的线人,就这样布下一张网。

但之后,民警又以经费、人手不足为由告诉李桂英,不能你说一个线索我们就去抓人,我们不能扑空。于是李桂英就自己出发去核实线索。犯罪嫌疑人逐个落网,李桂英的线索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警方疏漏,犯罪嫌疑人改了身份证的名字,导致抓捕困难重重。李桂英曾表示,抓了最后一个嫌疑人之后,自己会梳理这么多年来是谁为这些嫌犯逃跑提供便利。“逃走的时候谁送的,藏谁家里了,身份证到底是谁修改的,还有公安局的人,为什么不主动抓人,不作为,凡是涉及的责任人,一个也不能跑!”

终于2015年11月,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17年来,李桂英说自己把公检法的大门都快踏破了,自己的辛酸,十马车也拉不完。如今,李桂英评价自己的生活,“苦尽甘来”。她在律师的点播下,注册了李桂英食品有限公司,卖的豆腐乳取名为李桂英牌豆腐乳。她甚至想好了自己的合作伙伴:“那些帮助过我的人,都让他们入股。”谁当CEO,谁当区域经理,她都盘算好了。

李桂英坐在家中制作豆腐乳和酱的房间内。(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