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从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看中美外交思维理念之别
香港01转载:《多维月刊》精选文章
各国领导人将在杭州G20峰会上齐聚一堂,而中美领导人在与会期间各个演讲、讨论会、和记者会上的发言,势必会成为中外媒体关注和分析的焦点。
有评论认为,在江泽民、胡锦涛之后,中国终于抛弃了邓小平时期留下来的“韬光养晦”外交,和胡锦涛时期的“和谐世界”相比,习近平外交也变得更为强硬。事实上,与其说“强硬”,不如说更主动自信,更具全球性。习近平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对此,他形容为“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亲诚惠容”、“新型大国关系”等。
“命运共同体”
在这些词汇中最常被提及的要算是“命运共同体”。自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及“共同体”的概念后,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上表达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后在上合组织峰会、中阿合作论坛、博鼇亚洲论坛等国际会议上,习近平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阐述这一主张。
简言之,中国既要自己发展,也重视他国的发展。与其他国际大国奉行的“零和博弈”相比,中国正尝试为国际合作和国际新秩序的构建带来全新视角。
“正确义利观”
2013年3月,习近平上任后首次到访非洲,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刚果三国,提出“正确义利观”的概念,并将这外交思想贯穿于中国外交之中,在此后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共提及约40次。
简而言化,“义”,是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即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零和博弈达到“双赢”。习近平在非洲首次提倡“正确义利观”,凸显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的决心,显示中国可以重义轻利,乃至舍利取义,而非惟利是图。
“亲、诚、惠、容”
“亲诚惠容”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最好的概括。在2013年10月一次规格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表达“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一方面鼓励持续性合作,既无当“领导者”的霸权野心,也无遏制他国的目的;另一方面将周边国家当作“邻居”,“以诚相待”,相互受益。
在实际行动中,从为邻居捧场,专程赴俄参加冬奥会开幕式,又专程到访韩国和蒙古;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到倡导“亚洲新安全观”;从与周边国家签署诸多合作协议,乃至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发展经济,可以说,“亲诚惠容”的理念在中共高层的推动下,将受到持续重视,乃至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重要部分。
“新型大国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大国,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在“和平崛起”道路上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习近平在2012年初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美期间,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之后在2013年6月与奥巴马进行“庄园对话”期间,习近平再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经过往后多次对话,两国最高领导人在核峰会达成共识,同意努力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保持密切交往、务实合作、管控分歧。
事实上,“新型大国关系”不仅仅是针对中美关系而设计的,实质上是中国为了缔造“新型国际关系”而提倡的渠道。为推进全球及地区的和平、稳定及繁荣,中国倡导与既存大国“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将重点放在经济、文化层面,追求国家间交流互动,构建共赢关系而非强弱博弈。
美国对“全球领导权”的执著
冷战结束至今,世界一直处于美国独大的“单极”时代。中国若想缔造新型国际关系,就必须对美国进行重点突破。可是中美之间却有著不少需要克服的挑战,美国对于如何应对中国仍有不少摇摆。究其原因,在于美国外交理念中对“全球领导权”的执著。
奥巴马在多次讲演中提及“领导地位”。2014年5月底他在西点军校的讲话中表示“美国必须永远处于领导地位”;2015年2月6日,奥巴马发布了任内的最后一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近100次讲到美国的“领导”或“领导地位”。其“领导地位”思想是来自传统的外交理念:一是自认为美国有推行普世价值的使命,包括自由、民主、人权等;二是美国对国家实力的绝对迷恋。
“美国模式”的历史渊源
1890年代,美国GDP首次超过大英帝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尽管当时美国的国际影响力还远不能与欧洲强国相比,但是大批移民的涌入和经济的腾飞开始加强美国的自信和使命感。
1908年,犹太裔作家赞格威尔(Israel Zangwill)写成了著名的舞台剧《大熔炉》,并在华府首映。该剧的台词写到“美利坚是上帝的熔炉,无论是德、法、爱尔兰或英裔,又或是犹太人和俄裔,所有族裔都将被掷入炉中。上帝正在铸就美国人!”时任美国总统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亲临现场,剧终忍不住起身倚栏高声称赞。“大熔炉”也因此成了美国和其民族文化的代名词。
自此,美国民族意识正式觉醒,在美国人心中,美国承载著各民族汇聚一体的希望和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即美国模式就是人类的未来。
正因如此,美国在国际问题上,才会从建国初期的“事不关己己莫为”发展到19世纪带有帝国主义特色的门罗主义,再继而经过20世纪的转折而变为杜鲁门主义,成为世界舞台上“自由的捍卫者”。由此观之,美国一系列的霸权行为都只是该国核心思维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