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举国体制前景惹争议 让体育回归本位 

撰文: 崔德兴
出版:更新:

在举国体制下,体育为国家服务,参与运动会最大的目的是争取最佳成绩“为国争光”。它的基本逻辑是把资源投入到少数的运动员身上,支撑运动员所需的专业与高强度训练,以求增加在大赛中“夺金”的机会。

中国女排相隔12年重夺奥运金牌,举国欢腾。(路透社)

运动员在服役期间衣食无忧,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训练,国家也提供全面支援,包括专业训练、科研、康复团队等。

就成效而言,举国体制确实造就中国“体育大国”的形象,为中国带来无数荣耀,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中以51面金牌超越美国,进占金牌榜榜首。而刘翔、林丹、孙杨等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都是举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与此同时,举国体制一直被质疑“扭曲竞赛精神”,将体育运动政治化。随着“让体育回归本位”的呼声日益增强,举国体制作为“唯金牌论”的基本支撑,是否还有必要,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一大问题。

举国体制下,培育出吴敏霞(左)等体育明星。(美联社)

京奥奠定体育大国地位 “不必再谈屈辱”

有评论认为,中国已经向外界展示出“体育大国”的形象,不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金牌制造者”。社会学家郑也夫接受《澎湃新闻》访问的时候表示“举国模式应该终止”。他认为,北京奥运结束的时候,其实是举国体制结束的最好时机,“经过2008年奥运会,我们已经大牛过一把了,不必再谈我们过去是怎么屈辱的了,那些已经太遥远了。因此,举国体制不再必要。”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则认为体育要从职业化和商业化发展。她指出,体育服务部门要彻底转变职能,推动运动职业化,同时要注重保障体育会和运动员权益,以商机为推动力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她表示要在放弃“金牌至上”的基础上,着力提供市场需要的服务,更重视竞技体育对大众体育的引领作用,扎实大众的体育基础,不断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变成体育强国。

举国体制为底层提供机会

也有人为举国体制辩护,指出其作用除了“为国争光”,同时也是“底层人士的福利”,能够为有潜质但没法负担训练成本的基层民众提供机会,促进阶级流动。《澎湃新闻》引述体育人类学家包苏珊表示,举国体制让一些出身基层的中国运动员过上了更好的生活,通过投身体育实现阶层流动;相比之下,美国一些体育运动已经变成“富人的特权”。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