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中国唯金牌论淡化 下届奥运移师东京带来危机感

撰文: 崔德兴
出版:更新:

里约奥运结束,中国取得的金牌数目远比不上前两届,一些备受期待的运动员也没发挥出大众所预期的表现,但从民间以至官方的反应看来,中国似乎正走出“金牌至上”思维。我们仍可看到一些运动员因表现不佳而含泪向国家道歉,也有选手获得金牌后激动地归功于祖国,但这届奥运最触动中国民众心灵,甚至令全球舆论为之惊叹的,却是表现出但求突破自己、轻松看待得失的“洪荒少女”傅园慧。毫无疑问,中国社会不再固守曾长期奉为圭臬的“唯金牌论”,但改变心态绝非一朝一夕可实现。下一届奥运将在中国近邻日本上演,日本政府把它视作展示国力的国家大事。当奥运会继续成为“宣扬国威”的竞争游戏,中国有可能置身事外吗?

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连克强敌,夺得金牌,获官方赞扬“完美诠释了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路透社)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总结中国队在里约奥运的表现时,形容“总体上基本完成了参赛任务”。他特别点名称赞连克强敌夺得金牌的中国女排,形容女排队员“充分继承和发扬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中国女排精神,完美地诠释了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一致赞誉。”

与此同时,刘鹏也表扬了傅园慧,形容她“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正是对享受体育、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是体育运动中最感染和打动人心的一种力量。‘洪荒之力’这充满个性的幽默表达,更代表和展示了当代中国运动员自信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风貌。”

细心阅读这两段话,既咀嚼出“唯金牌论”的味道,也看到了对运动意义的新阐释,反映了官方当下对奥运得失的复杂心态。

中国泳手傅园慧(左)开朗面对比赛得失,成为里约奥运的话题人物。(路透社)

唯金牌论:不能夺金就是失败

“唯金牌论”的思维,在中国参加的首两届奥运会上特别明显。1984年洛杉矶奥运是中共建政以来首次参加奥运。当时,曾经三破世界纪录并被寄予厚望的跳高选手朱建华,最终仅以2.31米的成绩夺得铜牌,尽管已经是中国在田径项目的首面奖牌,却因为没能夺金而被不少人看成是“失败”。据资料显示,他在比赛结束后遭冷遇,被人无理谩骂,更有人声称要他“把备战这一届奥运会期间吃的营养品都吐出来退还国家”。社会似乎完全遗忘了朱建华曾经破世界纪录,也没想到他至少已取得一面铜牌。

“体操王子”李宁在1984年以3金2银1铜成为该届奥运夺得最多奖牌的体操运动员,但4年后他在汉城奥运表现欠佳,连番失误下没有取得任何奖牌,因而在国内不断被贬低,各种评论和攻击接踵而至,有人指他“丢尽中国人的脸”,有人更称他为“体操亡子”,他过往的荣誉被当时的失败掩盖。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早前撰文批评“金牌至上”现象,她表示:“金牌至上,亦即依靠举国体制的支撑,一切向金牌看齐,不惜为了金牌牺牲部分群体或个体的利益。它沿用的是计划体制下的动员与分配模式,受行政意志主宰,常常忽视体育规律。一枚小小的金牌承载了过于沉重的负荷。”

中国男子体操代表队在里约奥运男子团体赛中夺得铜牌。(路透社)
孙杨在400米自由式中仅得银牌,表现非常失望。(路透社)

从刘翔到孙杨 唯金思维逐步淡化

踏入21世纪,奥运比赛中“成王败寇”的思维依然存在。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110米跨栏夺得金牌,但此后两届奥运因伤退赛,引起非议。如今开始有人反思当时对刘翔的指摘不合理,中新社更以“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为题撰文为他“平反”。

在今届奥运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国的“夺金双保险”杜丽和易思玲不敌美国选手,没能取得具象征意义的里约奥运“首金”,但中国网民的主流反应是鼓励而非批评,显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正在变化。

游泳选手孙杨在1500米自由式因感冒而退赛,公众同样没有指摘他“表现不佳”。对比过往,本届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似乎“幸运”得多,被寄予厚望的运动员表现不如理想,尽管仍然有声音批评,总体上还是以“体谅”为主。

退役体操运动员刘璇就认为,公众的态度确是有了一些变化,“从以前纯粹看作是为国争光的比赛、竞技和任务,慢慢开始转变到能以一个更加轻松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和享受奥运。”

全运不列排名榜 里约奥运奖金“缩水”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为每块里约奥运金牌提供的奖励是20万元人民币,是排名倒数第四少的国家,远比新加坡的约536万元与印尼的250万元低。相比伦敦奥运的50万元奖金,里约奥运金牌“贬值”了不少。报道称,奖金“缩水”,“实际上是对过去金牌至上观念的校正,体现了更强大的自信心与奥运精神的回归”。

官方政策上的改变也值得关注。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全运会将不再公布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榜,以期改变金牌至上、弄虚作假和体育腐败的问题。体育总局还一并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评选。

当然,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对女排的肯定可以看到,“为国争光”仍是官方对奥运选手的重大要求,而金牌无可避免将继续成为衡量成败的指标。英国在里约奥运异军突起,“超中赶美”,一度引来中国官方新华社在微博发文称:“开什么玩笑?一个排名从未超过中国的国家(英国)就要超过我们了。”在奖牌榜上被英国超越,也将使得中国体育官员对下届日本担任东道主的奖牌榜产生危机感,毕竟日本锐意想藉主场之利跻身奖牌榜三甲,而下届奥运新增加的空手道、棒垒球等项目都是其强项。

(延伸阅读︰【里约奥运.中国女排】惠若琪克服肩伤心脏病 笑对困难先苦后甜

(延伸阅读︰【里约奥运】中国女排最大功臣郎平 从“叛徒”到两度“救国”

刘鹏总结道,里约奥运反映出中国竞技体育的四大问题:竞赛的“认知和判断出现偏差,对困难估计不足”、一些项目的训练理念与管理方法跟不上“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某些项目的比赛规则变化认识“不够透彻”,临场指挥应变失误、年轻队员的培养磨练不足。 虽然字里行间没有直接批评今届中国金牌下滑,但其实已为未来4年竞技体育改革提出方向,目标当然是在东京奥运争取佳绩。

朱婷除助中国女排重夺奥运金牌外,更成为本届赛事中的MVP。(资料图片)

地方仍重视金牌运动员

事实上,虽然与32年前的奥运相比,中国人对没有夺金的运动员变得宽容,但取得金牌的运动员依然特别受称颂。

《中国体育报》资深记者周继明刊文指出,中国体育是否还是“唯金牌论”,“看看夺得里约中国首金的射击运动员张梦雪是否还会被‘重赏’就一目了然了。”他指出,张梦雪一夺得金牌,济南市委书记、各级领导,启蒙教练、各级教练等就登门向其父母表示祝贺,他更反问:“哪一级领导去看过更早夺得银铜牌的杜丽、易思玲了?”

周继明认为,一部分中国媒体不像汉城奥运会时骂李宁那样骂“丢掉金牌”的中国运动员,还特别“吹捧”只得到铜牌的傅园慧,不是中国体育已彻底远离了“唯金牌论”的价值体系,而是正走在离开“唯金牌论”体系,让体育“回归教育、回归社会、回归职业体育,告别专业体育、行政体育的路上”。

在运动比赛中,追求“金牌”无可口非。只是在渴望金牌的同时,重视和鼓励其他努力发挥的运动员,是走出“唯金牌论”的重要一步。正如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所言:“我们要努力争取每一块金牌,但不能用金牌作为全部的衡定标准。”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