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贵州竣工 中国开“天眼”探索宇宙演化史
浩瀚宇宙造化无穷,吸引人们探索。为解开宇宙奥秘,多国竞相兴建天体望远镜,在波多黎各的死火山、智利北部的干燥高原及德国西部丛林山谷,均有庞大的碟形天线搜集来自星海的信息,不断重绘改良已知星图。俗称“天眼”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本月初竣工,刷新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纪录,标志中国科学发展的跃进,可望于未来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发现。
“天眼”由4,000多块反射面板砌合,组成半径达500米球状反射面,以其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约25万平方米)面积,于无边无际的星海实验场接收电磁波,足以搜索137亿光年以外的已知宇宙边缘。
“天眼”竣工以前,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为世界之最,半径有300米,而“天眼”不只以面积大小取胜,据其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称,相比美国竞争者,“天眼”综合指标要提高2.5倍以上,灵敏度亦提升10倍以上,领先业界水准达20至30年。
中国为何要投入这场无休止的技术竞逐呢?据“天眼”副总工艺师孙才红解说,期望“天眼”可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大放异彩,应用于宇宙演化、脉冲星探测及星际分子三大领域。
探索宇宙演变起始终点
科学家认为,宇宙于大爆炸中诞生,迄今我们仍能找到其远古痕迹,例如当时形成的中性氢,今日仍发放背景电磁辐射,“天眼”即能够捕捉这些“最古老”的宇宙信号,从而印证宇宙起源理论。万物有生亦有死,宇宙中亿万个太阳也不例外,衰亡恒星质量塌陷,其间各有不同阶段和形态,“天眼”可透过探测星海间的电子脉冲,锁定中子星和黑洞,并为其测定质量,以助研究宇宙终章的物质结构和物理规律。
“天眼”能追踪宇宙终始迹象也许仍属一般人意料之中,但科学家还根据理论假想,推导出各种可能存在的事物,“天眼”的强大功能正可用来验证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一般人或多或少听过暗物质与暗能量之类概念,“天眼”也许会带人们认识“奇异星”、“夸克星物质”、“甲醇超脉泽”等超越常人认知范围的宇宙现象。假如“天眼”有朝一日识别到星际通讯信号,也许还将引领我们接触星际彼岸文明,我们的世界观将不再困于地球一隅。
国家荣耀成果难掩代价
时光回溯至1993年,北京天文台(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因应中外科学家诉求,与海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联手合作,设立委员会,直到2007年才正式成立“天眼”专项。在这10多年时间,科学家遍寻神州大小乡村地区,终于在贵州省平塘县一条小村,找到天然巨型深坑,土质便于排水,大大减少施工难度;与此同时,中国国力日盛,已累积足够人力物力以实现“天眼”计划。
据新华社报道,“天眼”工程耗资超过7亿元人民币,其钢结构长达1,600米,消耗钢材达5,600吨,其中包括9,000根高强度钢索,支撑重达1,300吨钢质索网,以盛载逾4,000块反射面板。钱财物力只是先决条件,“天眼”还要技术准确才能有效运作,一为建造准确,如每根钢索的制作误差必须于1毫米之内,二为操作准确,如球状反射面的操作误差须小于或等于10毫米。
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背后虽反映着国家光荣,但也有庞大代价。据英国BBC报道,“天眼”所在地周边5公里都划为“无线电静默区”,禁止使用手提电话和无线网络,以防干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数千村民生活不便不在话下,当中更有人因住在施工地段,被迫搬离家园,政府的补偿金额却不如预期。对于种种牺牲,“天眼”总工程师南仁东表示同情,但认为该计划可为当地带来大批科学家和游客,对村民生计应该是好事。
中国是否具良好科研土壤?
官方谈论“天眼”时,一直强调整个工程由中国一力完成,本国人员开发超过10项创新技术成果,中国科学家再不用捡拾外国“二手素材”,可于中国土地亲身观测宇宙边陲的变化。从中除了能满足理解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还倍增国家自豪感。“天眼”当然不会是天文科研旅途终点,单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过去10年间就另外建成兴隆光谱天文望远镜及明安图射电日像仪,未来还会继续参与“嫦娥”探月工程,为地面提供应用系统。
西方科学家曾利用阿雷西博望远镜发现双脉冲星,为探索重力波取得重要进展,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又能否受益于“天眼”之助,得以获此殊荣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过去还是未来,中国科学发展总能见到政府身影,供应资金和仪器,但钱财工具要用得其所,关键仍在使用者能力高低,也取决于他们是否有机会发挥所长。
官方《人民日报》今年初曾发表报道,认为中国科研发展节节上升,屡有成果,但也经常爆出丑闻,如滥用科研经费,又如上百篇科研论文卷入造假风波,反映资源未能用得其所;另一方面,科学家亦不时要抗衡“部颁标准”(政府部门颁发的标准),例如最近中宣部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列举“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哲学概念为科普内容,就惹来8名科学家联名反驳。
或许,“天眼”竣工落成正好是一个契机,在追寻宇宙真相与“享受国家光荣”以外,细思中国是否具备良好的科研土壤。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