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胶、大中华胶何韵诗 是如何被变成“港独”的?
近日,香港艺人何韵诗成为国陆媒体和网络口诛笔伐的焦点,《环球时报》指她是“支持港独、力挺藏独头目”。而何韵诗自己则在facebook发文,指有关罪名莫须有,是完全不用证据的扣帽子行为。
那么,何韵诗到底是不是“港独”呢?这个问题,要看你如何定义“港独”。
在香港不少人心目中,应该是有支持香港独立的言论或者行动,如本土民主前线和香港民族党等,才算“港独”。以此定义来看,从来没有公开支持香港独立的言论或者行动的何韵诗,当然算不上“港独”。而且,真正的“港独”,其实视何韵诗为左胶、大中华胶,对她是排拒的。比如在六四议题上,她支持香港人有责任推动中国的民主化,但其实“港独”却在与六四切割。因此,《环球时报》硬说他们是一伙,不但何韵诗不服,相信真正的“港独”也不会认同。
但是,国内的标准则完全不同,而且范围可以很广。有人认为,支持占中就是“港独”;有人认为,强调本土就是“港独”;还有人认为,说一句“我是香港人”就已经是“港独”。按此标准,何韵诗则毫无疑问是“港独”,她曾高调参与占中,又一再强调香港的本土价值。
【陈净心:Lancôme事件“非常可疑” 吁抵制L'Oréal】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标准并没有得到国内官方公开认可。向来重视统战工作、强调人心回归的北京,当然明白以此标准定义“港独”,打击面太大,并不利于稳定局势、笼络人心。主管香港事务的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上月来港时谈及本土问题,也说“月是故乡明,乡土情怀人皆有之。”
问题焦点在为什么要贴上“港独”标签
那为何官方的《环球时报》依然指控何韵诗是“港独”呢?这同样可以从张德江的话中找到根据,他指香港有人“借本土之名,行分裂之实”。凡是政治高手,都不会把话说死,总要留一条“尾巴”作为回旋余地。“借本土之名,行分裂之实”,正是一条这样的“尾巴”,如何解读,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当需要统战你的时候,你就是“月是故乡明,乡土情怀人皆有之”;当需要打击你时,你就是“借本土之名,行分裂之实”。
所以,问题的焦点已并非何韵诗到底是不是“港独”,而是为什么要给她贴上“港独”的标签,继而不断打压。众所周知,艺人有较大的认受性和影响力,对不少青年人而言尤其如此。虽然何韵诗在内地的知名度有限,但如果放任不理,可能引起其他艺人的效法,因此相信当局有杀鸡儆猴的考虑,通过压缩何韵诗的生存空间,将她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内地庞大的市场令这种策略收到了效果,艺人们十分清楚一旦被贴上了“港独”标签意味着什么,现在敢于公开在政治立场上和北京唱反调的,只剩下何韵诗、杜汶泽等于内地知名度有限的艺人,连以前一向十分高调的黄秋生近来也变得慎言了。而这也是为什么打正旗号搞“港独”的纯政治人物如梁天琦等,在内地反而没有得到如何韵诗这般的关注。
年初台湾总统大选前的周子瑜事件充分证明,政治打压反而会激起民众反感,为了统战和选举,北京迅速将事件降温。因此北京不可能不知道,打压何韵诗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但舆论依然不遗余力地追杀,个中缘由颇为耐人寻味。可能性相信不外乎几个:一、虽然会激起香港民愤,但是可以避免更多何韵诗的出现;二、主管宣传舆论的部门对于香港问题,和其他高层有不同的见解与处理方式;三、煽动民粹,转移国人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