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农村兴起“教育移民潮”:父母为儿女举家搬迁城市

撰文: 崔德兴
出版:更新:

子女的教育一直是中国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开始将子女送往城市读书。为了方便上学,有经济条件的家庭甚至决定在县城置业,一些家长更专职陪读。而举家迁入教育条件更好的地区,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动向。

位于河南省北部平原地区的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城镇化率不足30%,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农村地区。近年,愈来愈多人为了子女的教育,从农村搬到县城。(视觉中国)

位于河南省北部平原地区的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城镇化率不足30%,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农村地区。近年,子女教育受到当地父母的重视,“教育移民”现象愈来愈盛行。

仝先生一家属于较早“移民”的家庭。他原本住在距离县城15公里外的某村庄,家里有3个子女,为了让他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仝先生在县城新区置下一处房产,并于2014年举家迁入。仝先生表示,县城的学校,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比农村学校好一些。子女的成绩,也明显比在农村上学的孩子好。

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开始转入县城读书。相较于前些年农村孩子寄宿学校,现在更多的父母选择举家搬迁。

乡村学校面临生源流失

在农村学生大量流入县城的同时,乡村学校则面临生源的流失。滑县的一名乡村教师表示,学校收生近几年急降,“我们周边的几个村,大约有1/3的学生流向了县城。”他又指,农村地区的生源流向城市,这个现象一直都有,只是近几年愈发明显。“这就是一个趋势,农村的学生去县城,县城的孩子去市里,市里的孩子去省城。向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也很正常。”

之前只有在城市才能听到的“学区房”一词,在年轻的农村父母中间,近年也不断被提及。县城内划入当地知名中小学的几处学区楼盘,价格比较坚挺,而且房源所剩无几。

研究报告:进城读书儿童学习受益情况因人而异

不过,学生从农村进入城市读书,也并非必定取得不错的成绩。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进城读书儿童学习受益情况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该《报告》指出,乡村进城小学生(语数外)成绩高于未进城学生,但低于县城(或乡镇)当地学生;乡村进城初中生(语数外)成绩既低于县城学生,也低于乡村学生,而且他们感知到的教师关心程度、对县城(或乡镇)学校的适应性均是最差的,想离开当前学校的比例最高。

上述《报告》认为,部分农村地区对儿童成长重视不够,家长们没有认识到早期儿童营养、活动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或没有条件和能力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营养,没有与子女进行有质量的亲子互动,让儿童处于“等待”状态,同样会影响子女的发展。

(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