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年度关键词”成网民热话 却出蛊惑默认收集用户信息 

撰文: 崔德兴 李俊杰
出版:更新:

内地支付平台“支付宝”近日发布用户的个人年度帐单,为每名用户表列年度收支之余,更附上“年度关键词”,引起不少网民争相讨论。不过,热潮背后却蕴含个人私稳以及大数据被默认收集的风险。

内地支付平台“支付宝”近日发布用户的个人年度帐单。(网上图片)
+2

支付宝近日发布2017年个人年度帐单,列出用户在去年的消费总额、转帐额、缴费、理财收益等帐目。在帐单的最后,支付宝更为每名用户附上“2018年度关键词”,当中包括“当家”、“能干”、“潮”、“才华”等不同词语。一时之间,大批内地网民在微信等社交网络上,截图上载自己的“年度关键词”,成为讨论焦点。

据陆媒引述相关人士表示,“年度关键词”是基于2017年消费者使用支付宝时,所在的消费场景中消费的产品类别,再综合个人的行为偏好,汇总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词语。亦有网民分析个中规律,得出不少“结论”,例如“能干”或代表用户花费跨度多个领域、“潮”或代表用户在服饰、电子、数码产品花费较大。

网民分析“年度关键词”个中规律。(微博)

律师:用户被默认同意一项“服务协议”

热潮背后却蕴含用户个人资料被默认收集的风险。北京律师岳屾山昨日(3日)刊文指出,在用户开启年度个人帐单之前,有一项“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调》”已默认点选。他表示,这个帐单的查看和《芝麻服务协议》没有关联性,所以用户选择取消同意,依然能够看到年度帐单。但如果用户没有注意到,就会直接同意这个协议,允许支付宝收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

岳屾山强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选择权,而不是商家替消费者选择。根据《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同时对于信息收集,该规定要求经营者需要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而芝麻这个根本不给你了解条款的机会,直接让你默认同意,稍不注意就进坑了。”

事件引起网民非议,纷纷出言批评支付宝设下大“坑”(陷阱);而《芝麻服务协议》的一些条文,包括“用户使用服务就等于接受协议”、“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用户的相关信息”、“服务终止后,仍可继续保留用户的信息和数据”、“产生的风险,由用户自己承担”等,亦被指是过度的要求。

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旗下独立的第三方征信(讯)机构,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客观呈现个人的信用状况。支付宝则是蚂蚁金服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蚂蚁金服的母公司为阿里巴巴。
律师岳屾山昨日刊文指出,在用户开启年度个人帐单之前,有一项“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调》”已默认点选。(网上图片)

蚂蚁金服致歉:用错方式,愚蠢至极

事件引起争议后,蚂蚁金服(注:支付宝母公司)旗下的信用平台“芝麻信用”发表声明,称“这件事,肯定是错了”,同时为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

声明表示,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帐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用错了方式,愚蠢至极。

对于很多用户担心个人资料安全和隐私问题,蚂蚁金服强调,这些问题同样是芝麻信用的生命线。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岳屾山律师的发现保障了用户个人讯息,网民反应却是两极的。(网络图片)

律师指出漏洞却也被网民非议

纵然岳屾山律师的发现保障了用户个人讯息,网民反应却是两极的,有人甚至骂道“神经病吗?请问这个有甚么问题?”、“小题大做,现在国家很看重个人征信,实时了解自己的信用情况不也挺好的吗?非要制造恐慌,想红想疯了吧”。

【网民其他留言】

-刚查看完账单,只想看我花了多少钱,没看见这个套路

-不愧是岳律师,同时也提醒消费者谨慎一点为好

-我也觉得(律师)想红想疯了吧

-本来已经看过账单了,看了这个微博以后又进去,想点掉结果发现已经没有那行了……妥妥的中枪

-我看见那行字了,想了一下,那么小还主动帮我确认了,我还是取消选择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