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教师为评职称 购买著作假头衔成风 “独著”售价2.6万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初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一刀切的方式,提出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试图抑制学术造假的风气。然而,陆媒发现,部分高校教师为职称评审,争相购买图书专著的“挂名编辑”一衔头。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再到网上代购代销,已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
在目前“买挂名编辑(著作的假衔头)”风气盛行下,主编、编者或专著作者的衔头已可虚位以待。某位在微信十分活动的用户“韩编辑”经常兜售假衔头。韩编辑在微信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时表示,“独著和挂名,没有书稿都可以,费用方面,副主编最低,主编分第一、第二、第三位次不同价位,独著最贵”。
韩编辑续称,“每本专著的前三位主编,都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得到,也就是上CIP(图书在版编目)”。像韩编辑一样的假衔头商家,可提供各个范畴的挂名服务。
部分商家在网页广告中言明,“很多作者评职称的时候需要出书,但是自己又没时间写书,这个时候可以找到我们,我们为您寻找对应专业合适的书籍让您在书中担任主编、副主编或者编委,同样能达到评职称的目的。”
据悉,出挂名书的话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独著则比较快。《北京青年报》发现,“独著”售价最贵,高达2.6万元,“第一主编”约8000元至2.4万元不等,“第二主编”为6500元至1.7万元。其中一家淘宝的假衔头商家表示,国家级的书号费用要高一些,省级的费用要低一些。
“专著或教材挂名,二三流院校是重灾区。好些人钻空子,心照不宣的空子。”一位在京著名文科院校的教授坦言,另由于二三流院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也就让买假衔头的教职员有机可乘。该教授表示,好大学的传统文史哲的学科,不会单用论著或论文来衡量,关键是学术的成色和积淀,同行自有评说。
华中一所二本院校30岁的讲师文涛(化名)表示,面对生活压力和学术道德的双重拷问,周围很多人变得纠结,“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花钱买论文、买挂名或者找关系,只有你一人拒绝,那样只会受人鄙视,说你傻……从投资学的角度看,花这点钱评上职称,一年就能赚回来,还终身受益,划算啊。”
《北京青年报》报道指,多位出版社业内人士坦言,为职称而“攒书(即东拼西凑出一本书)”在业内司空见惯。“只要3万到5万元就可以出一本书,这就是著作,但著作实际的学术含金量没人关注,甚至大量充斥着文化垃圾。”一位曾在高校出版社供职的编辑道出了“学术垃圾”源源不断的秘密。
据悉,他曾亲见某本省级地方教材先后出过多个版本,但每一个版本都挂着不同的副主编名字,一问之下才发现,很多地方院校的老师都用这本教材来评职称。不过,各校老师挂名,还推荐自己学院使用这套教材,既缓解了出版社的经济压力,又为老师们解决职称难题,但最后东窗事发时,还闹着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