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港小学教材载内地“假课文” 美德故事罔顾真实可以吗?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中大新闻及传播系高级导师陈惜姿近日(10月4日)在《明报》专栏撰文称,其小五女儿的中文科课本有一篇教材题为《永远记住:这一时刻》,讲述2008年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舍身己救人:“他像童话里的天使,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学生得救了,他却不幸遇难。”陈惜姿指出,内地《南方都市报》早于2010年访问当事获救学生,揭发造假:“学生都知道这是假的,每次开大会时老师在上面讲谭老师的事迹,都有同学在下面笑。”这篇课文来自内地教科书,其间反映近年内地教材编写所引发争议,甚至触及“革命烈士”之类敏感议题,闹上法庭。

《炎黄春秋》杂志前执行主编洪振快曾撰文挑战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图为“狼牙山五壮士”画作。 (资料图片)

震灾父子故事再三“修订”

今年初杭州外语实验小学校长张敏在网上撰文,直斥小学中文教材内文不尽不实,如《爱迪生救妈妈》取材自美国电影,又如《华盛顿与樱桃树》于史无据。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该文经杭州教育机构“越读馆”老师郭初阳考证,发现屡遭删改。

另外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因为事件时间与历史事实不符,经过了多次修订。(网络图片)

该文见于2002年小五课本,原版指1989年美国洛衫矶发生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父亲奋身在学校瓦砾中搜救儿子,可是当年洛城根本没有地震。2004年,新版课文所载年份已被改为1994年,当年洛城确实遭受震灾,但事发时间为凌晨4点31分,理应没有学生在校;2005年再经修订后,文中不再提及确切地震年份,只说“有一年”洛城地震。

内地专家:语文不是历史

就“假课文”一事,《中国青年报》曾访问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懦敏,他直言语文不是历史,小故事属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像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

不过对于上述“外国题材”,不乏批评者认为是“道德绑架”,为宣扬“美德”而歪曲扭造事实,为此内地民间不时爆发争议,激辩美德教育与事实真相孰轻孰重。相关争论一般止乎学理,只谈教科书编写准则,不过有时也会触及敏感议题,批评者有可能遭惹上官非。

批“抗日”课文不准确惹官非

《狼牙山五壮士》为内地小五课文,内文指中日战争期间,中共八路军属下,队伍在河北易县狼牙山抵抗日军,弹尽力竭后余下五人跳崖自尽。2011年有网民发文称:“5个人中有3个是当场被打死的,后来清理战场把尸体丢下悬崖。另两个当场被活捉,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又从日本人手上逃了出来。”岂料广州越秀警方于2013年据此认定其“虚构讯息、散布谣言”,行政拘留该网民。

几日后,《炎黄春秋》前执行总编辑洪振快在财经网发文指,捉人一举开了因谈论历史入罪的先河,又仔细考证《狼牙山五壮士》史实,质疑课文内容不准确,结果于2015年遭“五壮士”后人入禀起诉,指控其损害先人名誉。2016年6月,北京西城区法院一审判洪振快公开道歉;洪振快不满判决上诉,惟二审仍维持原判。

据知洪振快拒绝道歉,法院当时宣布采取强制措施,将判决书摘要在《人民法院报》上刊登,所需费用由洪振快承担。

华盛顿与樱桃树故事的插图。(网络图片)

被塑造的伟人神话

人类似乎总有将重要人物神话化,并将之矫正(再创作)为具有教化作用的倾向。对美国人来说“华盛顿与樱桃树”这个伪作所产生的教化作用似乎已经深深根植在美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而相似的故事结构在前苏联则有“少年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回看中国历史中的《二十四孝》故事,人们也往往因为其美好道德指向而满足于“只要信,不要问”的逻辑。

沿袭这一传统,对于中共的宣传系统来说,这些真伪莫辨的“神话”主角,就自然沿袭到了共产党领导人物、战斗英雄或者是民间楷模身上了,除了狼牙山五壮士之外,陈毅探母、朱德的扁担等故事的真实性都曾饱受质疑,更不用提朝鲜战争时期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这些“勇而近乎妖”的英雄事迹,然而其暧昧性却并不影响这些文章出现于内地语文教材之中,并被广为传颂。

美德教育的宏愿,究竟是否要以“伪”的方式呈现,成人世界“善意(麻木)的谎言”,又是否能培育出“真实的道德”?

延伸阅读:爱迪生救母、华盛顿砍树皆为假课文 内地小学语文教材伪作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