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雨林雪糕、无冲突钻石:重塑资本主义形象的B企业

撰文: 毛咏琪
出版:更新: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在今年10月宣布,获认证为“B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意即共益企业),意味其营运方针不仅只以股东利益为上,更着重员工关系、环保政策等层面。
在全球进入反思资本主义的年代,社会讲求企业良知,探究如何在赚钱之余,让各利益持份者(Stakeholder),包括社会公众及环境均能受益。愈来愈多西方企业,甚至中国都有企业加入这个“firms with benefit”行列。到底,新兴的“B企业”具体是什么?

卫报今年十月宣布加入B企业行列,更强调环境问题,望引起社会大众关注。(网上截图)

作为英国的百年老报,大家对《卫报》并不陌生。在10月中,这家以读者自愿资助、网上版免费阅读方式营运的报社宣布,成为全球首间加入B企业行列的主流新闻机构。

比起着重于政治、社会时事的英国传统大报,《卫报》更多的报道聚焦于环保、城市规划、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最近这一年来,《卫报》在这类报道上的措词和观点转为强硬,让大众感受到环境危机已迫在眉睫。《卫报》成为B企业的同时,更承诺整个集团于203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他们的新闻稿首句就是:《卫报》正致力于“成为一间在所有领域都更具使命感的企业”。

说到企业的使命感,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耳熟能详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与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B企业概念上跟CSR有相似之处,但较像一项商业认证。简单而言,就是摆脱既往“股东利益为先”的企业方针,而考虑到企业是否能为员工、供应商、顾客、合作方、社区及环境等其他持份者,创造共同利益。

共益企业的认证标志。(B Corporation)

食雪糕可救雨林 履行公平贸易

这个概念源起自三名美国企业家Jay Coen Gilbert、Bart Houlahan及Andrew Kassoy。他们在2006年创立了非牟利组织B型实验室(B Lab),同时创立一套B企业的认证机制,企业需要通过认证才能成为共益企业。

Ben & Jerry’s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开始采用公平贸易原料制造雪糕。(美联社)

至今,全球已有逾3,100家企业获得该项认证,遍布71个国家及地区,当中较著名的包括美国户外产品品牌Patagonia、美国雪糕品牌Ben & Jerry's、法国食品公司达能(Danone North America)、The Body Shop的巴西母公司Natura &Co等。B企业涵盖多达150个行业,有些在业务性质上跟可持续发展相符。

各家B企业都以不同形式履行社会责任,例如成立基金会、做义工,或者像Ben & Jerry's般,引入热带雨林坚果来制作新口味雪糕。这个名为Rainforest Crunch的计划早在1989年已经展开,Ben & Jerry's不经中介,直接从巴西亚马逊雨林的农夫购入坚果,一方面达至公平贸易的原则,另一方面可防止热带雨林遭到砍伐。Ben & Jerry's又跟当地非牟利组织(NGO)合作,在亚马逊雨林西部的沙普里(Xapuri)成立合作社,让部落民族在雨季不便采集橡胶树液时,将他们收集得来的坚果集中处理,再售至美国。

亚马逊今年发生大火,重创地球生态,恐加剧全球暖化问题。(资料图片)

另一个共益企业的例子就是美国的MiaDonna人造钻石公司。非洲国家开采“血钻”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有一些经国际认证标准筛选钻石的进出口贸易,标榜不涉劳工剥削、冲突来源地的“无冲突钻石”(conflict free diamonds)受到追捧。随着技术进步,跟实验室培植钻石(lab-grown diamond)的质量几可乱真,而且来自无冲突的地区,价钱也比真钻低,吸引关注环境公义的千禧世代。MiaDonna除了业务性质符合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亦重视回馈社会、员工权益等。

现时的人工培植钻石成分及外观都与真钻无异,却缺少了道德争议。(资料图片)

自上而下推CSR 永续经济在地化

这类善良的营商理念并不限于西方社会。中国内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可追溯到2001年内地加入世贸时,既要开放市场,亦代表企业要与国际标准接轨。2013年及2014年分别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四中全会,更明确地释出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甚至加强CSR立法的讯息,令此概念更受追捧。

事实上,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后,内地渐渐失去人口红利、成本低等优势,却面对环境污染、城乡差距扩大等新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急需转型。

内地日益关注CSR,相关的论坛每年也举行不少。(财经网)

在中国政府领军、由上而下的推广之下,CSR的履行和实践都变得极具效率。一方面,国企会顺应中央大方向推行CSR,私营企业亦乐于履行,以收公关之效。一般大企业都设有CSR部门,亦有愈来愈多创业人士索性把“善良资本主义”等理念融入商业发展规划之中,赚钱之余,希望协助解决社会问题,而非追求利润最大化。

中国内地目前共有13间获B Lab认证的B企业,其中一间更源于北京严重的雾霾问题,背后亦有一个有趣的创业故事。美国博士生Thomas Talhelm在2013年于北京就学期间,遇上雾霾侵袭,深感空气污染对大众健康的威胁。他一方面质疑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卖得太贵,同时尝试DIY(自己动手做),在淘寳购买便宜的HEPA滤网,绑在一台家用电风扇上,居然在空气微粒测试上效果不俗。这个小发明在网上曝光后,吸引大批网友询问,兼且获得传媒采访,及后更在赞助下举办了几场教导民众制作DIY净化器的活动。

把HEPA滤网绑好在大小合适的风扇前,就能做到简单的空气净化效果。(Smart Air)

后来,Thomas与朋友Anne和Gus在2013年9月创立了Smart Air网站,提供尺寸合适的风扇及优质的HEPA滤网,把这套简易的DIY空气净化器售给全中国逾15,000人,其后亦发明出较廉价的空气净化器,让人们能以较低的价钱,呼吸到洁净健康的空气。如今,他们的业务拓展至印度、菲律宾、尼泊尔等受空气污染困扰的亚洲发展中国家。

这种社会友善的运营理念往往未必是一门最赚钱的生意,却易受年轻员工认同,形成具创意和活力的企业团队。Smart Air在2018年获B企业认证,可见,这种来自西方的营商理念在中国市场也经历过“在地化”过程,从而成为建立文明社会及永续经济的所需条件。

Smart Air团队会走访学校,教授制作简易空气净化器。(Smart Air)

树立“B企”标签 仅是营销手段?

当然,“共益”、“社会责任”等听起来都是一门很正面的潮流,据指目前中国内地有超过一百家企业正在申请B企业认证,英国B企业数目年增长率达14%。全球对这个标签趋之若鹜的背后,亦有学者质疑其实际效用。首先,在B企业的认证过程之中,企业需要签署一份“独立宣言”,包括要修改附例,容许公司董事在进行决策时,考虑股东之余,亦须顾及持份者利益。申请该项认证时,企业亦需要缴交500至50,000美元的“认证费”,视乎企业营利而定。

研究B企业的英国伯恩茅斯大学高级讲师Michael O'Regan发表文章指,提出共益企业的B Lab自成立以来进账超过3,200万美元,单在2017年,B Lab收取的认证费达600万美元,另获捐款560万美元,而同年B Lab的薪酬及遣散费开支达600万美元。

共益企业能驱动企业发挥 “持分者优先”理念,交换创意。(B Corporation)

O'Regan又质疑,这项认证可让企业吸引投资者及安抚消费者,若B企业不再符合发展方向,可随时离场;加盟企业即使不获续证,也不会被列出来。但其实,欧盟及英国等政府均已有相关法例,促使企业就着可持续发展进行汇报。

企业克尽己任,肩负起社会责任的做法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以社会福祉”为本的理念也无需置疑,应用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国家都同样合适。各国政府以至企业管理层都积极履行,又何需拘泥于一个B企业标签?

上文节录自第194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2月23日)《重塑资本主义形象 共益企业崛起》。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