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逝世│由维多利亚到伊利沙伯:帝国盛转衰2030年奄奄一息?

撰文: 毛咏琪 杨中文
出版:更新: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逝世,享年96岁,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君主离开,可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重温英国过去200年的历史,不能不提比各男性君主地位更显赫的两代女王——维多利亚以及伊利沙伯二世。在不同时代,二人对英国分别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位63年的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见证大英帝国国力达到史上顶峰,一度统治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9名子女与欧洲多个王室或贵族成员通婚,获“欧洲祖母”之誉。
维多利亚的玄孙女、伊利沙伯二世面对解殖潮,将殖民地体系转化为英联邦,为英国保留无可代替的国际软实力。她努力经营王室形象,为王族及国民福祉塑造密切关系的观感,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维多利亚逝世后,英帝国自此衰落,迎来接下来数十年的解殖潮。伊利沙伯二世同样与英国经历变革时代,英国王室在政治上影响力逐渐式微,更像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巨型公关机器——茶余饭后话题、明星、王室商品乃至支撑旅游收入。踏入“后伊利沙伯时代”又该是什么模样?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与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任君主,见证大英帝国由盛转衰,进“解殖潮”至今天。(资料图片)

在位70年的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于8日离世,终年96岁,全球多地民众哀悼。1952年伊利沙伯二世以25岁之龄登基,较维多利亚(Queen Victoria,1837-1901)当时的18岁稍为年长。二人分别于不同时代经历英国变革,各自的传奇人生固然截然不同,但处事手段实际上亦有相似之处。

“两个情况(维多利亚及伊利沙伯二世),君主政体时都改变了不少。”英国历史学家罗伯茨(Andrew Roberts)解释:“他们都很懂得判断公众情绪,推动君主政体现代化。两人踏入了人生末年,王室变得很受欢迎。”

在奉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君主介入国家事务的权力理论上虽然十分大,不过政治实权基本上由国会行使。事实上,英国王室今时今日的软实力影响更深远,伊利沙伯建立王室形象的努力功不可没。

拆弹:两代女王的公关危机

两代女王长期统治下的英国王室,形象算是正面,但亦曾经遇上低潮。

维多利亚丈夫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1861年病逝后的10年,她选择避开公众注视,过着隐世生活。当时民众之间有传女王情绪不稳、变得疯狂,曾激发起短暂的共和运动。当代温莎王朝亦曾饱受舆论抨击,1990年代查理斯与王妃戴安娜离婚,安德鲁王子夫妇同告离异。加上英国“狗仔队”当年连番炒作王室成员的花边新闻,英国人对王室的观感重挫。

戴妃曾透露自己深爱着查理斯,可惜男方一直跟卡米拉藕断丝连,令戴妃伤心欲绝。(IG图片/@hrhdianaofwales)

面对民众对王室日渐失去信心,两位女王“挺身而出”,争取公众认同。

1871年,维多利亚的儿子爱德华王子(Prince Edward)重病初愈,促使她再度出席公开活动。罗伯茨分析:“她意识到民众所需,亦尝试配合。”

维多利亚1887年金禧纪念及1897年钻禧纪念规模盛大。不过,维多利亚无意鼓励民众大肆庆祝。她在日志中忆述各庆祝活动,推出纪念餐具、教堂响起祝贺钟声、收到无数贺电,感到十分欣慰。重新接触公众的维多利亚,受欢迎程度一直持续到现在。

戴妃之死无疑为英女王在位期间最大的一次王室公关危机。图为1995年12月11日,英国戴安娜王妃于美国出席活动。(美联社)

回到现代,1997年戴安娜车祸逝世为王室带来危机,伊利沙伯二世亦被指对戴安娜车祸身亡反应缓慢甚至冷漠。英国《君王杂志》(Majesty Magazine)编辑苏厄德(Ingrid Seward)形容:“戴安娜与查理斯离婚、她遇上车祸逝世,是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治下最重大的危机。民众之间对女王的怒气强烈,她亦感受到。”

意外后5天,伊利沙伯二世回到伦敦,在戴安娜丧礼前夕,破天荒在电视讲话上赞许前媳妇。女王顺应民意所求,白金汉宫亦打破惯例下半旗致哀。苏厄德指出:“历史上只有家人去世,王室成员才会哀悼。女王认为面对戴安娜逝世,只须安静度过、照顾她两名儿子、上教堂、尝试继续平稳地过生活。”

罗伯茨认同伊利沙伯二世的做法,并称:“自1936年英王退位后,这是最重大的危机,但伊利沙伯二世将王室形象从低点带回来,甚至在全球王室都广受欢迎。”

由邱吉尔到卓慧思,英女王共历15任英国首相。1979年8月,在赞比亚参加英联邦会议招待会上,英国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与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谈话。(AP)

伊利沙伯二世的“改革开放”

同样力挽王室形象于狂澜,但两位女王在民众眼中的观感亦有不同。身处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意见一般都不对外公开,甚至她鄙视民主及妇女投票权的立场只在死后方为外界了解。然而,伊利沙白二世活于媒体渗入任何角落的时代,犹如身处“金鱼缸”,一言一行均受公众注视,王室成员只要稍有失仪就登上小报头版。

“伊利沙伯二世的王室变得更开放。”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宪政专家黑兹尔教授(Prof. Robert Hazell)称:“电视台拍摄王室成员工作及玩乐的情况。不过,王室亦有危机成为名流文化一部分,威廉王子一家恐怕失去私隐。”

英国内政部退休官员莫理斯博士(Dr. Robert Morris)解释:

维多利亚没有积极尝试曝光于公开场合,与现时的常态十分不同。在当年的概念之中,由君主争取民意亦非妥当。

虽说近代英国君主惯例鲜有行使政治实权,但两位女王亦有办法推动民生福利议题。

维多利亚十分关心英帝国发展,在任期间奠定中产社会基础,让英国成为“备受肯定的力量”。罗伯茨补充说:“她成为君主立宪的祖母(grandmother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将理论上的绝对君权,转化为今天我们认知、受宪法制约的君权。”

纵使维多利亚毋须为满足外界展示付出的努力,但亦很关注所谓“慈善”事业,支持改善贫苦大众的生活质素。维多利亚认同房屋供应不足,将令居住环境恶化,损害国民身心健康。英国在维多利亚治下卫生水平提升,泰晤士河亦开展了史上首次大型污水治理计划。

英女王到摩士公园泳池时,一大群小孩围着英女王,她展露灿烂的笑容与小孩交谈。(政府新闻处图片)

打造“福利君主”公众形象

至于伊利沙伯二世,莫理斯形容她致力将王室转型为“福利君主”(welfare monarchy),特意将自己的公众形象成与多项慈善事业挂勾。伊利沙伯二世与多个慈善团体建立关系,对旗下事务表达关注,诸等团体亦能从合作关系中得到曝光机会,相得益彰。

踏入后帝国时期,反对者不时斥英国王室“毫无用处”。莫理斯分析,伊利沙伯二世的取态正好填补了以上空白,慈善团体及所有王室成员互惠互利。

两位女王行使政治权力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维多利亚拥有相当大的政治权力,但伊利沙伯二世并不欲行使以上权力。2010年英国国会选举后出现“悬峙国会”(hung parliament),有人认为女王会行使权力亲自挑选首相。结果议员协商的5天时间,女王一直低调待在温莎堡。

图辑—英女王与历代美国总统: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政治教授博格达诺(Vernon Bogdanor)解释:“就算她(伊利沙伯二世)介入,都没有人可作任何指控。不过王室的态度是‘让政治人物决定,我们将为其决定背书。’她并无负起主导角色,与维多利亚十分不同。”

“时任首相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退休后,维多利亚女王没经查问格莱斯顿的意见,就亲自挑选罗斯伯里伯爵(Lord Rosebery)为继任人。罗斯伯里伯爵其实有可能并非执政自由党的首选。”

维多利亚及伊利沙伯二世的精神,可谓连系于英帝国没落的前因后果。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国力巅峰,则没可能出现后来的解殖浪潮。伊利沙伯二世将英国衰落的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的手腕,正好呈现于英国推动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成立,拉拢现有属地及前殖民地加入这个“俱乐部”。

英女王伉俪1982年访问澳大利亚,在布里斯本的英联邦运动会闭幕礼,受到民众夹道欢迎。(AP)

英联邦建软实力  难阻多边主义大潮

维多利亚1901年去世后的世界发生巨变。英帝国的余晖到1922年“封顶”,统治地球上约五分之一人口(即约4.58亿人),经历两次大战后,包括印度、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个主要国家,以及亚非多地正式脱离英国殖民管治体系。

面对以上余波,伊利沙伯二世并无静观其变,反而是转危为机。自1949年起,英联邦成立至此,共53个成员国。除了英国,当中15个独立国家奉英王为元首。莫理斯形容:“以上改变与伊利沙伯二世息息相关。她参与英联邦事务的程度,或比她身边待臣所希望的更深入频繁。”

二十世纪中叶,伊利沙伯二世为英联邦奠基,固然显示出其政治智慧,极力阻止英国的影响力全然消逝,但基于现实考虑,二十世纪末的英国显然将更多精神投放到对岸的欧陆。英联邦硬实力多年来为人诟病,组织内的成员国平起平坐,对贸易、经济、国防等范畴既无特定共同目标,亦无行政权力及足以投放国际事务的财政预算,每两年一度的英联邦政府首脑峰会无法就国际或地区事务达成具约束力的决议。

1985年10月,英王女伊利沙伯二世在巴哈马主持英联邦首脑会议,来自46个国家的首脑出席。(AP)

相比起在英联邦,英国于联合国、北约、欧洲理事会等架构内既有举足轻重的角色,以上组织亦有实质权力。英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国际重大议案有否决权;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成员国多年来与英国共同协防;英国首相与其他欧盟元首于欧洲理事会定期会晤,就欧盟事务共商对策。

莫理斯分析今天英国的外交观基本上已放眼于英联邦以外:“现在‘马后砲’来看,自从英国1973年加入欧盟前身的‘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CC),英帝国衰落并转化的过程已愈来愈不重要。加入ECC代表割让了个别层次的主权,国际法庭可就英国境内部分事务仲裁。”

“在维多利亚时代,根本无法想像英国加入国际共同治理的主要体系。以上改变,显示英国其实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欧洲近代不少国家在重要关头遇挫,王室便消逝了。”莫理斯续道。

英女王逝世:查理斯的不受欢迎、威廉王子夫妇与哈里夫妇失和疏远,也许令英国王室前景蒙上一层灰。(AP)

历史学者:英王室2030年前奄奄一息

无疑伊利沙伯二世时代已完结。参照“后维多利亚时代”掀起的解殖潮对世局的影响,“后伊利沙伯二世时代”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模样?

伦敦公众历史中心(London Centre for Public History)总监怀特洛克博士(Dr. Anna Whitelock)近日指出,英国王室“2030年前将会奄奄一息”(on its last legs)。怀特洛克解释,现时公众因为对女王有好感,温莎王朝的形象较佳:“讨论王室存废问题时,无论你抱持什么立场,亦会认同她(伊利沙白二世)无私、信念坚定,实在令人赞叹。不过当有天她离开以后,将会激起各方的意见。”

对王室有较深厚感情的上一代将会渐渐绝迹,届时王室何去何从会受到更广泛的质疑,更多批判声音势将浮现。我认为到2030年,要求废君的声音会壮大。虽然我并非指王室将会消失,但肯定王室的存在意义势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伦敦公众历史中心怀特洛克

不难想像,在“后伊利沙伯二世时代”,最先受到冲击的将是英国王室。失去现任女王的魅力,王室成员若要“有得留低”则须证明自己对英国有“存在的意义”。同时有人提出,英国应循立宪方向,列明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为君者有责任捍卫人民,让英国的政治伦理追上时代步伐。

然后澳大利亚等前殖民地亦会泛起涟漪。有调查指出,一旦伊利沙伯二世驾崩,澳大利亚民众倾向国家不再由英王担任当然元首,走向共和制。

英女王逝世:查理斯等待70年终为王,但能否阻止英国王室走下坡?(AP)

墨守成规的英国王室  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事实上,过去数年欧洲多国王室主动“换血”,保持活力形象。比利时前国王阿尔贝二世(Albert II)、西班牙前国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I)、荷兰前女王贝娅特丽克丝(Beatrix)相继退位,交棒下一代。但伊利沙伯二世,正如她宣誓一样,终身为子民效力,没有逊位予儿子查理斯。

一直以来,外界以至王室专家都认为,查理斯早年因戴妃、出轨、干政等原因声望不良,以致英女王迟迟不敢交棒予儿子。然而,这位长寿的老奶奶亦敌不过时间,她的女王时代始终要结束,要作打算的不单是英国王室,英联邦的前途亦受到各方注视。英国要保留全球性的软实力、坚守“传统大国”地位,必须设法改革英联邦,避免淹没于时代洪流。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英国王室墨守成规,仅按照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格局“负起责任”,势将承受被淘汰的风险。下一任英王若能将“福利君主”的精神投放到关乎全球民众福祉的事业上,例如对抗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事务等,反而可能获得更多来自国际社会的认同。

二十一世纪,王室延续的方式固然脱离时代,但若民众认同君主与公益的关系,王族“童话式”的生活变相受到更少批评。伊利沙伯二世在位70年来,对转化及建立英国王室形象的贡献功不可没。就如罗伯茨所说:“伊利沙伯二世是杰出的女性,不单只因为她长寿,亦因为对王室可能遇到的政治挑战具备长远视野。”然而若她有更远大的视野,亦应当深明英国君主政体的变革早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