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睡眠”等于“拼经济”? 疫下失眠市场成多国新商机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近年,随着3C产品 (即电脑、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普及,加上新冠疫情下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失眠问题成为多国民众共同面对的痛苦烦恼。针对失眠的各种商机也因此应运而生,像失眠床褥、失眠APPS、助眠灯等,成为科技市场新趋势。睡个好觉,不仅是关乎一个人休养生息的私人事宜,同时亦有可能影响到一众“失眠大军”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长远对一个国家构成无可忽视的庞大经济损失。

据2019年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全球失眠市场经已达到772亿美元 (约6,059亿港元)的规模,预计到在2024年将会超过1,088亿美元(约8,539亿港元),其中以美国为最大市场,亚太区的成长则最快。 另据内地新经济行业分析平台艾媒咨询的数字显示,2016至2020年国内睡眠市场的规模已由2616.3亿元人民币增加至3778.6亿元,增长44.42%,预计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关。故此,全球实际的失眠市场或许更见庞大。

而在2020年1月至5月疫情期间,“失眠”更成为Google搜寻的关键字,单计美国就被搜寻约277万次,和前一年相比上升58%,反映失眠已经成为疫情下各国的普遍问题。

失眠在疫情下成为更受关注的问题。(Getty)

日本是全球有名的“失眠大国”之一,睡眠不足为该国社会的重要课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显示,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22分,与成员国平均8小时24分的水平相差逾1个小时。相关数据的统计对象为15岁到64岁的人,如果范围缩小到就业人口的话,平均睡眠时间可能更短。

据估算,睡眠不足对日本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万亿日元 (约8,700亿港元),相当于该国GDP的3%。Brain Sleep首席执行官路边孝助表示:“正因为日本的睡眠问题严重,可解决该问题的商品和服务需求才会超过其他国家”。近年,许多日本企业开始对睡眠改善产生兴趣,希望通过相关产品来提升业务效率。不少当地企业和初创公司近年除了通过研发日常使用的寝具和睡衣,来帮助人们获得舒适的睡眠体验之外,还出现了利用数据帮助个人改变睡眠意识的动向。

日本是著名的失眠大国之一,不少企业纷纷投资失眠市场。(Getty)

遍地开花 惟业界坦言难依赖商品?

在失眠市场的庞大发展潜力的驱使下,吸引了日本以至世界各地不少创投资金,成为近年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现时,失眠市场大致可分为家居硬件、助眠应用和辅助类食品三大领域。

首先是家居硬件,常见的是有被视为发展潜力最大的失眠床褥,如声称有磁疗功能的床褥,原理是通过磁波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从而起辅助睡眠的作用;还有音乐催眠的床褥,透过有催眠效果的音乐低频震动,以调节失眠人士的脑波,从而引导其进入睡眠状态。然而,这类产品的助眠效果目前仍不太显著,相关的产品发展较缓慢。

坊间近年推出不少声称有助眠功能的床褥。(Getty)

其次是失眠应用,主要是提供各类助眠功能的手机APPS。其中,最受欢迎的有助眠音效播放、睡眠质量检测及智能闹钟唤醒等功能,还有用户交流互动区、助眠产品网购服务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子。这类产品的体验成本较家居硬件低,普及率因而也较高,广受年轻一代欢迎。然而,这类手机应用程式目前过于泛滥,效能亦参差不齐,不少用户投诉这类应用程式的免费版本功能有限、数据与实际有落差,还有广告太多等问题。

最后是失眠食品,主要分为植物提取物、氨基酸与及其他化合物三类。由于功能更容易被用家理解,故近年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例如,近年不少人对洋甘菊、缬草根、酸枣仁等提取物具有提高睡眠质量、舒缓压力等功效有所认知,且认为植物提取更为天然,受到一定的青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可起安神、安眠的作用,属于营养支持治疗方法。除此以外,安眠药、助眠软糖、助眠饮品等也能在失眠食品领域分一杯羹。

失眠市场现时主要分为三大类,家居硬件、APPS和食品。(Getty)

不过,这个失眠市场行业现时面对的挑战不少。不仅因为许多失眠产品的成效存疑,各国的消费者对相关的产品认识仍然有限。有睡眠科技业内人士还认为,“单靠商品很难从本质上改善用户的睡眠问题”,原因是睡眠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仅靠使用对改善睡眠有效的产品,可能无法真正解决失眠问题。

由工人到高管的“范式转移”

上述的失眠市场商机虽然对解决失眠的效果成疑,惟也充份反映了各国近年对失眠问题愈趋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睡眠不足对健康的危害,还有对保险成本和工人生产力的影响。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示,对于普通工人来说,失眠会导致每年 11.3 天的生产力损失,相当于 2,280 美元(约1.79万港元),为美国造成至少632 亿美元(约4,960亿港元)的经济损失。

哈佛的研究人员还发现,睡眠不足与工作生活质量下降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例如,晚上 9 点之后出于商业原因监控智能手机的人,第二天的工作更累更不投入。其他研究亦发现了失眠的雇主和虐待行为之间的联系,还有睡眠不足与痴呆症和糖尿病等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失眠的影响可能较想像中的广泛,相关问题的确不容轻视。

失眠与员工生产力的关系近年受到社会的关注。(Getty)

有见及此,不少国际企业开始想要努力改善员工的作息。举例,高盛聘请了睡眠专家帮助员工、强生公司为员工提供数码健康辅导计划以对抗失眠,其中包括网上睡眠日记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放松影片,还有Google也举办员工睡眠研讨会。

另一方面,企业健康服务提供商 Ceridian 去年开始将睡眠教练作为服务内容的一部分。睡眠诊断和治疗公司 SleepMed 去年为雇主推出了一项全国性的健康和保健产品,用于筛查工人的睡眠障碍并让他们获得治疗。数码医疗公司 Big Health 亦正式启动名为 Sleepio at Work 的计划,根据问卷为员工提供睡眠评分,从而创建个性化睡眠计划,并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提供失眠建议。

美国睡眠顾问Nancy Rothstein表示,此类福利或计划过去是由工厂经理和环境安全负责人领导,主要关心的是员工工作异常轮班。如今,许多企业开始将目光放在高管领导层等其他员工身上,“人们的工作时间不合理,这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进行范式转变。”

由此可见,“无心睡眠”的问题不仅不应等闲视之,未来相信还会是各地民众、科研人员、企业,以至政府广泛关注的一大经济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