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危险的“中国制造”? 全球产业链反思对华依赖
素有“世界工厂”称号的中国,因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俗称“武汉肺炎”)疫情停工一个月,连锁效应波及全世界各行各业。诚然,多年来各国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生产转移至中国,是经济全球化、企业寻求最低成本的必然结果,但今次疫情却让世界惊觉对华依赖程度之深,也带出对“中国制造”风险的质疑。
美国俄亥俄州扬斯敦(Youngstown),烟花公司Phantom Fireworks自2月开始忧心忡忡,因其产品大部分是从“花炮之乡”——中国浏阳市进口,但当地不少工厂因疫情迟迟无法复产。副总裁Alan Zoldan告诉《华盛顿邮报》,他担忧影响将持续至美国独立日(7月4日),当日各大城市也会放烟花庆祝,惟届时公司也许仍然缺货。“毫无疑问,我们的状况岌岌可危……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他表示。
在日本神奈川县,一位石材公司老板同样因中国停工而影响营运。他的公司生产墓碑,作为原料的花岗岩全部从中国进口,价格比日本产材料便宜至少一半。原本这些材料每周六也会经福建厦门的港口运出,但从2月起不得不暂停。“使用国产花岗岩不化算,没法制造(墓碑)。”这位老板对日本传媒说。
从汽车、手机、游戏机,到玩具、婚纱、背囊、护肤品,再到治疗高血压、抑郁症等的药品,均在“世界工厂”停工的影响范围内,冲击全球产业链中上游的原料生产及加工环节。首当其冲的是电子产品行业,例如全球最大的iPhone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中国厂房被迫停工一个月,至2月底宣布恢复生产,不得不通过发奖金来吸引职员复工。
“令人担心的不是什么‘丧尸末日’般情节、人们横尸街头,而是当人们等待疫情过去时,全球经济很大一部分将被迫停摆。”纽约理财公司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总经理Patrick Chovanec对当地传媒感慨。
疫情敲响警钟 世界过度依赖“中国制造”?
过去四十年来,中国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完备基础设施、政府补贴等,获得一众寻求最低成本、最高利润的跨国公司青睐,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愈来愈举足轻重。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9年研究,中国是包括美国在内、65国的最大进口商品来源地;世界银行数据指,截至2018年,中国是逾120个国家的最大交易伙伴,中国17%出口商品被视为中间产品。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再次感受到“世界工厂”难以取代的地位,也出现一些认为环球产业链过度依赖“中国制造”的担忧。据《纽约时报》3月中旬报道,特朗普政府计划出台措施,扩大对本土产药品及医疗产品的需求,鼓励企业在医药品行业回归“美国制造”。
鉴于中国是口罩、医疗设备、抗生素等基础药品的主要出口国,不少美国人担忧在流行病、战争等极端情况发生时,民众随时可能面临严重的药品短缺。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Stephen Roach质疑:“全球化的一大瑕疵是,人人也希望东西更便宜,但这是否令医疗基础设施受损?”
全球化迷思 谁能全身而退?
从美国到欧洲、日韩,均有人士呼吁降低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Forbes)撰文指,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不少美国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等国,“中国制造”已不再是唯一选择,而今次疫情将终结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日本经济新闻》也发表评论文章,警告跨国公司正视对华过度依赖的风险,建议其尽快寻找其他生产地。
有趣的是,来到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西方也不断升级,原本翘首以待中国货源的欧美企业,如今要担心本土市场需求下跌,这反过来又影响供货中国工厂。据财新传媒报道,自3月初起,不少内地供应商的外贸订单大幅减少,因欧美品牌纷纷取消或收缩订单规模。“前段时间是催着我们发货,现在是让我们不要发货。”浙江义乌一间饰品加工厂的负责人无奈道,并预计公司今年三至四成外贸订单将被取消。
此情此景,也许正正诠释了全球化的真谛: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而所谓的“世界工厂”也无法脱离全球产业链独存。正如美国经济学家Rodney Jones所言:“经济是运动的物体。很多事情都是相互关联的:供应链、运输、交通、货物移动。没有人能居高临下地指挥哪个部分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