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充斥“指控文化” 奥巴马吁年轻人勿被带着走
“这不是行动主义,这不会带来改变。”(That’s not activism. That’s not bringing about change.)奥巴马在芝加哥与年仅19岁的黑人女演员雅拉莎希迪(Yara Shahidi)主持对话论坛,寄语今天的年青人不要被网上偏执的言论带着走,也不要迎合社交媒体带起的“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和“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奥巴马这番论述当时虽然获得全场掌声,但事后惹来一些人对他的批评,认为他漠视人们的表达自由。究竟什么是“call-out culture”和“cancel culture”?
奥巴马在其旗下基金会举办的青年高峰会上,发表自己对现时年青人参与社会运动的看法。他认为,主要以网络为号召和动员的年青人,慢慢形成一种“call-out culture”,这种文化促使网民对立、归边,不利社会运动的良好发展。
什么是call-out culture和cancel culture?
所谓“call-out culture”,当某人(可能是网络红人或名人)发表了一些不被公众所认同、与主流观点相反的意见时,反对者动辄就着这单一观点,作出抨击言论和杯葛行动。
继而,遭到大量网民批评的的人,可能因此被主流社会“取消”了──意指失去过往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工作机会等。对名人来说,可能说错一句说话,就让以往建立的声望付诸流水。所以,这在网络上又称为“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这个世界是混浊的,有很多模棱两可的事情。”“有些真的在做好事的人,都会有缺憾。”奥巴马提醒社会上的年青人,要接受世上没有东西是完美的,不能执着于他人观点上的“纯净性”(purity)。
奥巴马把现时年青人动辄为某人的观点迅速妄下定论的风气,归因于社交媒体在青年运动上的角色。很多社交媒体使用者只是对持反对意见者予以抨击,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但这样做不会带来长远的效果,无助于改变社会。
民主党总统初选候选人、代表奥巴马家乡夏威夷的众议院议员加巴德(Tulsi Gabbard),也借着称赞奥巴马的言论,宣传自己的政见。“请尊重和关怀他人,不要妄下判断,不要将所有东西都视之为黑与白。我希望你们可以与我一起,将aloha精神(spirit of aloha,夏威夷语,有希望、爱、和平以及幸福等意思)带入白宫。”
另一初选候选人杨安泽(Andrew Yang)亦在Twitter上称赞奥巴马对网络言论的见解。
不过,奥巴马这番说话却惹来不少人抨击,认为他对“call-out culture”和“cancel culture”的指控,剥夺了个人表达意见的自由。
美国流行文化作家Michael Arceneaux在英国《独立报》撰文,不认同奥巴马对“cancel culture”的批评。
他举例,9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爆出“涂黑脸”丑闻,被指涉种族歧视,惹来网民大力抨击,虽然最终仍无阻他于10月大选后成功连任,但身为美国首任黑人总统,奥巴马却在特鲁多当选后为他背书。Michael Arceneaux认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他暗讽:“当一个人(指特鲁多)甚至不记得自己曾经有多少次涂过黑脸,却又得到美国首任黑人总统背书支持的时候,‘取消文化’这时候便十分显要。”
福克斯电视台主持人Tomi Lahren则讥讽奥巴马的言论,让她“想起了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和“它所赋予我们的权利”。第一修正案保障了美国人的言论、出版、宗教等自由。Tomi Lahren这样说,旨在批评奥巴马的说法,与国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相违背。
虽然奥巴马的言论惹来批评,但他的看法,让人们能够想清楚,社交媒体上面的帖文言论,其核心是什么。
这种“cancel culture”往往就是社交网络的自然衍生物。由于社交媒体的演算法,令到有着相似爱好、政治立场的人往往走在一起,亦只看到立场相近的新闻及言论,变相“围炉取暖”。奥巴马的说法,不仅是说给广大网民听,还希望告诫在社交媒体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以尊重、理性的交流讨论推动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