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纪录片揭中美文化差异 奥巴马疑讽特朗普“逆全球化”
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之际,美国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与妻子旗下制片公司的首部纪录片《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日前正式在Netflix上架,随即获得一致好评。这部纪录片讲述中国富豪在美国开工厂的经历,以及中国式的企业管理与美国文化习惯的碰撞和冲突。
除此之外,不少外媒评论还指出,该片是奥巴马对现任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击。
《美国工厂》:中国企业让倒闭工厂“重获新生”?
据报道,纪录片《美国工厂》今年年初在美国辛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首映后,获得一致好评,并获得纪录片单元最佳导演奖。加拿大权威电影杂志《Cinema Scope》认为,这是近十年来最引人入胜的纪录片。烂番茄的观众评分显示,推荐指数高达95%。
影片的背景在美国工业中心俄亥俄州代顿市,故事主轴围绕在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俄亥俄州的老工厂在2008年关闭,6年后被中国玻璃生产商福耀接手。影片主角是为数千名当年在俄亥俄州因经济衰退而失去工作的车厂工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后来被福耀雇用,在原先关闭的工厂改为生产汽车玻璃。
据悉,福耀玻璃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也是美国多家汽车巨头的供货商。而曾经因汽车制造业一度兴旺发达的代顿市,则因为通用汽车的搬离陷入困顿,成为美国“锈带”(Rust Belt)传统制造业衰败的一个缩影。
中美企业文化管理的冲突与矛盾
在影片中,福耀在美国接收倒闭工厂,原被视为促进当地就业的转机。惟当地人却逐渐发现,新工厂的中国式管理和美国文化和传统习惯格格不入。有工人质疑工厂原料、员工权益保障、卫生环境是否达标、公司是否按照美式监督和标准来经营等等问题,使得这个一度帮助美国把流失的制造业带回本土的中国公司陷入僵局。
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工厂》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工人无法理解中国工人为什么能忍受长时间的机械化劳作,不顾风险和劳累,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中国工人的生活处在上升期。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中国工人的生活和收入在稳步提升,他们觉得未来有希望,因此能忍受繁重的劳作。
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能赚多少钱,而是这将如何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以及中国的看法。”
同样,中国工人无法理解美国工人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有工作有收入还要搞工会闹事,为什么每天八小时工作,30分钟午餐时间、外加两个15分钟休息依然不满意。导演认为,那是因为美国工人跌出中产阶级之后,再回到中产阶级的希望渺茫。
而在影片中后半部分,工厂中的美国人和中国人开始更频繁地互动、交流,尝试相互沟通和理解。在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和各方的支持协助下,福耀代顿工厂慢慢走入正规,似乎探索出一条新的国际合作路径。
但到了影片最后数分钟,导演又埋下了一处伏笔,令观众看到自动化趋势的到来对工人利益可能造成的影响,预示著自动化装备将成为最大的替代者。
奥巴马向特朗普“拆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工厂》在Netflix上架的时间正值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之际。多家外媒认为,在特朗普不断推崇“美国优先”的背景下,这个讲述中美“携手并进”的故事更显得意味深长。
奥巴马在受访时曾表示,《美国工厂》抓住了文化的碰撞,用一种人们熟悉的方式讲述在全球化面前的适应过程,被外界解读为“对特朗普‘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击。”
彭博社日前则刊文称,奥巴马支持的这部电影对美中之间的竞争有著清醒的认识,认为该片对于特普朗关于贸易战“容易打赢”的说辞,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相反观点。彭博社称,影片清楚地表明,全球经济正面临一场大变革,中美若因关税等争议而双双错失变革的机会,恐让两国工人同遭重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