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X影像】科企掌握我们的“记忆” 数码遗产谁来继承?

撰文: 伍振中
出版:更新:

当谈到云端技术,必然触碰两大议题。第一是有关个人私隐的争议,第二是寄存在云端伺服器的数码遗产问题。《纽约时报》与Google云端技术团队合作,希望在未来数年,将数以百万计的历史图片放上云端,不禁令人怀疑有关的互联网安全风险:Google会否凭着开发成熟的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配合《纽时》的图片资料库,获取某些个人资讯?Google拥有庞大的云端伺服器,会否轻易垄断数据整合并控制舆论导向?种种疑团,在互联网极其发达的年代,促人深思。(此为《云端上的图片》系列报道之三)

观乎当今网络世界,提供各种资讯的网站多如繁星。但认真想想,其实我们的网络生活,总是离不开寥寥数间科网巨擘。搜寻引擎Google提供个人化网络服务,如云端档案库、电子通讯邮箱、定位地图及即时通讯等,仿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助理,对我们的日程更了如指掌。Facebook及其旗下的Instagram,几乎雄霸社交网络平台的份额。互联网的世界看似辽阔,可是我们往往囿于科企巨擘的一隅。

系列相关文章:

【01专访】从《纽时》地库“停尸间” 看一场百年旧照的重生之旅

【云端X影像】让人工智能学习历史 拼凑出人类的“时光地图”

【01专访】Instagram取代实体相簿 细诉两种摄影的意义

【云端X影像】寻找“古早味”老照片 探索香港影像的数码化进程

科企巨擘垄断 照片泄露私隐

Google在2017年的开发者大会,向大众开放“人工智能照片辨识技术” Google Lens。这项技术可以分析一张图片上所蕴含的许多资讯,包括照片中的物件、拍摄位置(即定位地址)等,并能明细辨别该物件的具体资料。譬如用户在街上见到建筑物,可以用手机拍下,只要交由Google Lens分析,便可知道建筑物的名称及相关资料。用户可在Google Photos云端图库里,随时利用Google Lens工具进行图像分析,准绳度极高。《纽时》都是运用这项辨识技术,协助建构庞大的历史图像资料库。

人工智能照片辨识技术Google Lens可以辨认及分析建筑物的相关资料。

人工智能照片辨识技术趋大众化,意味Google已经掌握成熟的技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知道,这有机会令到Google在用户不知情下,透过寄放在云端伺服器的相片,掌握大批用户资料,加上网际网络记录(IP位址)、网站浏览记录、电邮资讯、地图定位等“网络足迹”,足以令Google掌握用户全盘“行踪”。虽然Google声称恪守用户私隐守则,不过,去年一宗用户个人资料外泄事件,使全球用户对科企的信任一夜扫地。科企的私隐保护承诺,也许只是一张无约束力的黑字白纸。

去年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被揭非法获取Facebook用户的个人资料,受影响人数逾8,000万。Facebook则被揭发早在2015年得知违规事件,却未有公布消息,反而销毁相关资料。事件引起大众进一步反思,掌握人面辨识及身份识别技术,以及大量用户数据的科企是否意味可随时追踪用户每天的动向,并藉用户数据,赚取商业利益?

毋庸置疑,Google是全球少数科网寡头之一,公司旗下核心业务包括Gmail、Search、YouTube、Google Play、Google地图和Chrome浏览器等,用户总数累积达十亿。另外,Google提供的云端档案储存服务Google Drive,也有超过八亿用户;另一云端图库服务Google Photos,每月则有五亿活跃用户。 Google的用户覆盖面广阔, 公司从中掌握的用户资料惊人。在大数据垄断的情况下,公众对科网寡头的疑虑亦不胫而走。

Google推出的应用程式多元全面,仿佛成为手机用户的虚拟私人助理。(Getty Images)

关于《纽时》与Google的合作,负责该项目的编辑Veronica Chambers向记者表示,Google并没有权限进入《纽时》的储存库存取资料:“Google在它订定的私隐条例中提到,Google在提供云端服务的角色上,只是确保服务运作正常,用户在云端存取的数据不会被用作宣传。”《纽时》与Google合作的过程中,确保在图像存取至出版过程中,不会涉及任何用户的个人数据。Google提供予报社的服务,不包括备受争议的人面识别技术。在数码化图片时用到Google Cloud Vision API技术,只是针对识别图像中的物件,以保障相中人的私隐。

继承数码遗产 申领手续繁复

数码相片云端储存技术,除了引发个人私隐和大数据垄断的问题,还有关于“数码遗产”的思考。有别于《纽时》庞大的历史图库,普通用户不会特别继承“数码遗产”。试想一想,倘若我们过世后,没有为数码遗产(如社交网站帐户、云端存储档案、虚拟货币等)打算,那么,这些资料该以什么方法处理?谁有资格接收这些数码遗产呢?

2014年,英国伦敦男子Josh Grant入禀法院,希望苹果公司(Apple Inc)可以为已离世母亲拥有的iPad解锁,以便取回iPad里母子的珍贵回忆。由于他的母亲未有在生前订明寄存在云端服务的资料在她去世后应归谁所有,所以苹果公司基于保护用户私隐为由,拒绝Grant取回母亲储存在苹果公司云端上的数码遗产。生活依赖网络的现代人,是时候认真思考数码遗产的问题。

随着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虚拟遗产继承权理应受到重视。(Getty Images)

现时很多科网公司和社交网站平台,在处理数码遗产继承权方面都是偏向谨慎。遗属需要经过繁复的遗产申报程序,才有机会取回家人留下的部分互联网资料。譬如Facebook得悉用户去世后,便会限制活跃功能,帐户内容仅供用户的朋友阅览。

针对类似的情况,Google设有Inactive Account Manager(闲置帐号管理)功能。用户可以预先在帐号设定后备电邮,若帐号在三个月内没有任何活动,所有资料都会转移到预先设定的后备电邮。换句话说,该服务需要用户先在自己的帐号指明其帐号资料的信托人。由于今天数码遗产继承权的概念并不普及,因此有关功能受到一定限制。数码财产管理公司如Legacy Locker和LifeEnsured,亦会协助客户整理网上储存的资料,以及身故后数码遗产的转移手续。

我们掌中的手机就是最方便的相机,手机拍下照片,上载至社交网站伺服器或云端服务存储库,不消数秒,极其便捷。不只图像,还有文字档案、个人资料……通通可以放上云端储存。可是,针对云端服务的私隐及数码遗产争议,到了人人“机不离手”的今天,似乎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上文节录自第14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2月11日)《把记忆托付云端 褪色老照片获新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