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陵危机】技艺传承缺乏 未来修缮前景堪忧

撰文: 高源桦
出版:更新:

座落于亚穆纳河畔的泰姬陵不仅是沙加罕王(Sjaj Jajan)与慕塔芝玛哈(Mumtaz Mahal)的“爱情宫殿”,更是印度对外的名片,其纯白大理石外观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到访。惟经过岁月洗礼,泰姬陵开始泛黄,又因污染逐渐变绿。
该国最高法院2018年5月狠批政府未能保护泰姬陵,并指示北方邦政府寻求外国组织帮助。难道政府真的束手无策吗?其实,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市(Agra)便居住着从前建造泰姬陵的工匠后代,但他们拥有技艺却不获当局重视。长此下去,能修护泰姬陵的人只会“买少见少”

泰姬陵危机:建造泰姬陵的工匠定居在阿格拉市,他们的后代仍沿袭传统工匠技术,却没有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维修技术的传承没有政府的支持,令人担心陵墓未来的修缮工作。(VCG)

泰姬陵始建于1631年(亦有一说是1632年),动用成千上万名工匠、耗用22年打造完成。当年参与工程的工人、工匠随后亦定居在泰姬陵附近,目前约有5000人,其中包括许多被称为Pachchikars的建筑工人后代,他们仍手握传统工匠技艺。

即使你(政府)有专业技术,你也没有好好利用。或者你根本不在乎泰姬陵。
印度最高法院
泰姬陵危机:印度最高法院2018年5月批评政府,没有利用专业技术保护泰姬陵。(视觉中国)

▼想看更多泰姬陵相片,请点击放大以下图辑。

+6

阿罗拉(Sandeep Arora)是当地一家旅馆的老板,他指着泰姬陵附近破败不堪的建筑和倒塌的房屋说道:“这个地区是泰姬陵遗产的一部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你看到的所有房子都是在泰姬陵落成后所建。”

他续指,在这里生活的大多数人,都是为建造泰姬陵付出血汗的工匠后代,但政府却对他们漠不关心,忽视他们的传统工艺。

泰姬陵危机:有份参与建造泰姬陵的工匠后代,大部分靠贩卖泰姬陵仿制品为生。图为阿格拉市政府1954年赠送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的礼物。(VCG)

当地导游卡恩(Shamsuddin Khan)介绍道,街道两旁都是出售“迷你版”大理石材质的泰姬陵商店,这些仿制品由当地工匠制作。其中一名店主艾哈迈德(Basheer Ahmed)表示:“这不是高薪的工作。如果我们运气好,一些外国游客想买泰姬陵的仿制品,我们就能得到几百卢比。这是我们的谋生方式。”

卡恩指出,政府在运用这些工匠后代的集体知识方面做得还不够。“他们是建造泰姬陵的工匠后裔。谁能拯救泰姬陵?只有这些工匠。他们知道如何修复泰姬陵,这些已存在他们的基因中,但政府并无采取任何措施保护他们的工艺,更遑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