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小人儿“怪癖”惹共鸣 从漫画窥探芬兰人“社交恐惧”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这是Matti的日常—准备出门了,打开大门之际,忽然听见邻居正在大堂,于是马上轻声关门;Matti正在赶路,碰巧前面有人施施然行走,他犹豫多时,还是不好意思开口请对方让路,只好一直紧随其后,只在心中盼望对方及早发现自己拦路;Matti到达巴士站了,伸手去截车,巴士靠站时才发现自己截错车,但他还是硬着头皮上车。Matti是绘本《芬兰人的噩梦》(Finnish Nightmares)里的主人翁,整套漫画都是围绕着这位内向男生在社交生活面对的重重“挑战”。该漫画最初在Facebook上发表,受到不少芬兰人热捧,认为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后来漫画更冲出国际,在英、美、中国等全球多地也不乏粉丝。《芬兰人的噩梦》的吸引力在哪?到底它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交恐惧?还是纯粹一种向往个人空间与自由的精神?《香港01》就此访问了创作这系列漫画的平面设计师Karoliina Korhonen。撰文:黄珮瑜(此为《芬兰人的噩梦》专题报道之一)

“Matti是一位工程师,已婚,育有一个孩子。除此之外,他没有太多背景故事。”Karoliina接受笔者访问时,简略地介绍笔下的人物,并谈到Matti名字的由来,“漫画在网络上走红后,网民纷纷问我主角的名字,我才发现自己还未给他起一个名字,于是上网搜寻‘芬兰最常见的名字’,第一位是Kari,但我认为不太适合,反而排在第二位的Matti跟主角的性格倒贴切,于是我便给他起这个名字。”

Karoliina拣选最常见不过的名字,除了要突显出主人翁是最平凡的芬兰人外,也是为了让读者明白Matti是一个“典型”。“我不会说Matti代表了绝大多数芬兰人,我认为较准确的说法是他是一个夸大了的刻板定型,齐集了芬兰人各种各样的社交‘怪癖’。”

+1

事实上,Karoliina称其是“怪癖”也不为过,因为不少人眼中,特别是性格普遍外向的美国人和西班牙人,芬兰人也许内敛得有点难以想像,甚至连芬兰人都爱以此自嘲。有一个著名笑话生动描述了这状况:内向的芬兰人和别人说话时,总是盯着自己的鞋子;外向的芬兰人和别人说话时,则会盯着别人的鞋子。说的就是芬兰全国上下都是“孤独小人儿”。

内向的芬兰人和别人说话时,总是盯着自己的鞋子; 外向的芬兰人和别人说话时,则会盯着别人的鞋子。
──芬兰式自嘲

个性内向 重视个人空间

想了解他们有多内向,可从公共交通方面窥探一二,例如一群人在巴士站候车,他们不会一个跟一个排队,而是疏疏落落地站着,即使候车的人再多,每位乘客之间都最少有一米距离。

这个空间概念也可从芬兰人如何挑选火车座位反映出来。座位是四人对坐式,如果同一组座位已坐了一名乘客,其他人通常不会坐进去;即使要坐,也只会坐在别人的对角位置,因为面对面坐或是并排而坐,对他们来说都太接近了,是冒犯了别人的空间。

所以,当芬兰人说“车厢满了”的时候,在我们眼中极可能只是“小猫三四只”。而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紧守这个原则,因此在芬兰,你可能会见到有人傻傻地站在簷篷外淋雨,而不会与别人“同一屋簷下”。

巴士“满座”了!

至于芬兰人为何这样重视个人空间?许多当地人认为这跟人口和气候有关,正如当地一位博客作者Roni Laukkarinen所言:“在芬兰,大部分日子都是极冷的黑夜。如果够幸运的话,一年最少是十个月寒冬,仅有两个月是夏天。这个国家面积有33.8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只有17人。这是为什么我们都比较内向,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孤独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黑夜。”

Karoliina重申,大家从芬兰人身上看到的根本不是“社交障碍”,而是文化差异;再者芬兰人刻意与人保持距离,并非出于焦虑,而是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空间。“我们经常在想:我会否靠得太近,令别人感到不自在?想跟别人说话,但会否打扰了他?想跟某人打招呼,会否彼此不够熟络,令人陷于尴尬?”正如《芬兰人的噩梦》也这样介绍主角:“Matti是典型芬兰人,他喜欢和平、宁静和拥有自己的一个空间。Matti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他给予别人适当的空间、对人有礼、省却一切无谓的闲聊。”

说起闲聊,芬兰人被外界标签为“毒”的另一个原因,正是他们也不擅于搭讪和闲聊(small talk)。许多芬兰人和朋友或同事独处时,不会刻意找话题,不会谈论哪对明星夫妇离婚了、不会分享在YouTube上看到什么有趣影片,因为对他们来说,沉默是人际互动中的自然节奏,不会把“dead air”当成一回事。

网上流传的图片显示,芬兰人在巴士站候车的时候站得疏疏落落, 彼此之间相隔距离至少一米,或是尊重他人空间的表现吧?

不会装熟 相信一诺千金

除此之外,芬兰人也不会轻易向朋友说出“找天一起去喝咖啡”、“迟些见”、“一阵再聊”这类字句,除非他们真的这样想,否则不会“口是心非”。因此,别随便向芬兰人说“迟些见”,因为他们真的以为你过两天会来找他们的。“我们说了就是,所以如果你问芬兰人‘你最近好吗?’他很可能直接答你:‘糟糕极了!’”Roni说。

在《芬兰人的噩梦》中,也有这样的一幕—有人对Matti说:“碰见你真好!我们找天一起去玩吧!”Matti回应道:“下星期四好吗?”对方马上呆住了,反应不来。Karoliina透过自讽芬兰人“不懂人情世故”,突显出芬兰人的“真”,也令人反思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否都只是流于形式。

正如Roni说,芬兰人给人的印象冷漠,是因为他们不会装熟:“许多人说芬兰人冷漠和沉默寡言,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也可以无所不谈,但大前提是大家要有一定交情,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建立。”

当陌生人望向你,跟着向你微笑的时候。

作风低调 极力隐藏自己

《芬兰人的噩梦》刻划了芬兰人各种腼腆时刻,但这些“噩梦”到底是不是Karoliina自己的噩梦?她回应说大部分情节都是个人经历,也有一部分是看过网民留言后,把他们所分享的尴尬经历以漫画方式呈现出来。“有时候灵感会忽然涌现,我会打开随身携带的画簿,或者使用程式软件,把构思画出来。待回家了,再用电脑把它仔细画出来。”

Karoliina又举例说,Matti头上的芬兰白底蓝十字旗帽子,同样是取材自现实生活。“那其实是我爸爸经常戴的帽子,上面印有芬兰国旗,非常显而易见。每次我们出外旅游,爸爸必定戴那顶帽子,令我非常尴尬!我总是想不通为何他要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国籍?这会否令其他芬兰人也感到难为情?但爸爸似乎乐于看到自己的孩子生气,我们愈难堪,他就愈高兴,他戴那顶帽的次数就愈多。”Karoliina补充说,这件事与国籍无关,“纯粹因为芬兰人较低调,不爱标奇立异,只想隐藏在群众之中。”

Matti头上的芬兰白底蓝十字旗帽子,原来取材自设计师爸爸经常戴的那顶帽子。

到目前为止,Karoliina已经出版了两集《芬兰人的噩梦》,后来甚至推出了Matti的周边商品,例如日历和明信片,这些除了为Karoliina带来了名气,甚至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随着我把‘噩梦’画出来,好像从中得到抒发,下次遇到同样情况也较容易克服。创作《芬兰人的噩梦》,反令我愈来愈不像Matti了,例如,现在的我已经不会介意爸爸戴哪顶帽子,反而觉得这样也很不错。”Karoliina笑道。

上文节录自第13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15日)《孤独小人儿“怪癖”惹共鸣 从漫画窥探芬兰人“社交恐惧”》。

相关文章:《芬兰人的噩梦》漫画走红全国 “精芬”折射内地青年心态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