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屡次踩过界 捞埋物理生物 对纯化学家“不友善”?

撰文: 王海如
出版:更新: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周三(10月3日)揭晓,由美国的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史密斯(George P. Smith)以及英国的温特(Gregory P. Winter)获得。
外界此前关注今届得主会否落在非化学家之手,因为化学奖向来被调侃为“百搭”的“理科综合奖”。纵观历届得奖者,有不少是横跨物理、生物等研究的科学家。因此不时惹来化学家的批评,1981年化学奖得主霍夫曼(Roald Hoffmann)更曾为此撰文发牢骚。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由美国的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史密斯(George P. Smith)以及英国的温特(Gregory P. Winter)获得。(VCG)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左起为英国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美国的弗兰克(Joachim Frank)及瑞士的杜博歇(Jacques Dubochet),他们获奖研究被指多涉及物理,而不是化学。(VCG)

诺贝尔化学奖原意是为了表扬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但统计过去100多年的化学奖名单,生物学科研究获奖次数超过20次,物理学科的也高达20次。

2017年化学奖项就由三人共同获得,包括瑞士的杜博歇(Jacques Dubochet)、美国的弗兰克(Joachim Frank)及英国的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他们是因研发低温电子显微镜观察高清生物份子结构而获奖,亦被视为物理学的“踩过界”。

千禧年代对“纯化学家”特别不友善?

曾夺得化学奖的霍夫曼在2011年撰写文章“什么?又是一个颁给非化学家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形容21世纪千禧年代对“纯化学家”特别不友善,指10人当中,只有4人是给予来自化学部门的研究。

霍夫曼指出,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生物化学(biochemistry)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列入化学领域。但他认为化学界并不认同这个决定。不过他亦鼓励同行不要气馁,认为这只不过是代表化学的影响力无远弗届。

事实上,化学方面的发明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1953年,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因为高分子化学研究而获奖,并推动后来德国的齐格勒(Karl Ziegler)和意大利的纳塔(Giulio Natta)进行同类研究,两人并在1963年因此同获化学奖。他们的科研随后惠及生活各方面。从胶袋到洗脸盆;拖鞋以至轮胎等产品,都离不开高分子材料。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表扬的高分子化学研究,直接应用到后来生活上经常用到的塑胶产品。(VCG)

其他历届化学奖得主的切身研究……

1.1937年得主

英国化学家霍沃思(Walter Norman Haworth),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具预防感冒及美白皮肤功效的维他命C获奖。
瑞士科学家卡勒(Paul Karrer),因研究类胡萝卜素、黄素和改善视力的维他命A和B2而得奖。

2.1932年得主

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兰米尔(Irving Langmuir),奖项表扬其在表面化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其成就对解答为何雨衣防水、眼镜防雾、清洁剂去污等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3.2002年得主

瑞士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维特里希(Wüthrich),因研究核磁共振(NMR)技术(亦即磁力共振)而受表扬。这项研究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检查,可谓十多年来最能见证成果的化学奖。

关于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Alfred Nobel)本人亦是化学家。他在1895年创立5个诺贝尔奖项。1901年起开始颁发。
1901至2017年间,共颁发109个诺贝尔化学奖。
有63次是由1人独得。
4名女士曾获奖。
英国的桑格(Frederick Sanger)是唯一两度获化学奖的人,包括在1958年及1980年。
历来最年轻得主为1935年获奖的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Frédéric Joliot),当时他35岁,是著名科学家居礼夫人的女婿。居礼夫人亦曾两度获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及化学奖)。作为放射性研究先驱的她更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历来最年长得主为2002年获奖的美国化学家芬恩(John B. Fenn),当时他85岁。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