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罗斯! 美犹太裔文学大师作品游走性欲、身份认同矛盾之间

撰文: 凌俊贤
出版:更新:

普立兹小说奖得主、美国作家罗斯(Philip Roth)周二(22日)逝世,终年85岁。有人形容,他的文学生涯是“始于恶名,终于权威”。身为犹太裔美国人的罗斯,他大部分作品均带有自传色彩,半虚半实地写性欲、哲理反思,以及犹太美国人身分认同。这种丑陋又真实的人性描写,为他惹来不少争议,也让他一步步踏上文学殿堂,得到不少奖项。

犹太人写犹太人丑态的《再见,哥伦布》

罗斯在1959年推出首部短篇小说,描述美国犹太人生活的《再见,哥伦布》(Goodbye, Columbus)。小说透过一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中产犹太美国人夹杂在新旧思想之间的困惑,并反思身份认同与同化之间的矛盾。

当时外界批评他是“自恨的犹太人”,不满他流住犹太人的血,却写犹太人的负面形象。不过这部作品为罗斯在翌年赢得美国全国图书奖。

美国犹太裔文学大师罗斯:1959年推出的《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名中产犹太美国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带出他们夹杂在新旧思想之间的困惑及矛盾。(Amazon)

大胆的情欲自白《波特诺伊的怨诉》

罗斯不少作品均有描写犹太美国人在身分认同及文化上的矛盾,并会触及犹太人丑陋的一面。1969年推出的《波特诺伊的怨诉》(Portnoy's Complain)亦贯切这种风格,但大胆的题材和内容令这部小说被受争议。

美国犹太裔文学大师罗斯:1969年推出的《波特诺伊的怨诉》内容大胆,透过主角对心理医生的自白,描写男主角不停自慰却又感到羞耻的生活。

《波特诺伊的怨诉》透过主角对心理医生的自白,大胆描绘无法控制情欲,却又感到羞耻的生活。罗斯将肮脏字眼,以及各种对性行为的描述搬到作品,并在色情内容中包涵对犹太人自我价值,以及性的反思。

有人批评这是一本“反犹主义者一直祈祷的书”,亦有女权份子斥书中内容贬低女性。

载誉文坛的美国战后三部曲

罗斯的文学高峰,是1997年起写作的美国战后三部曲,首部讲述反越战时代的《美国牧歌》为他赢得普立兹小说奖。

终章《人性污点》(Human Stain)探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黑人主角为了逃避过去,刻意假冒为白人,却因而付出可怕代价。这部小说在2003年被拍成电影,并由著名影星妮歌洁曼担任女主角。

美国犹太裔文学大师罗斯:《人性污点》为美国战后三部曲的终章,在2000年推出,主要针对美国种族歧视问题。(Amazon)

不少人批评罗斯半虚半实的写作手法,以及对犹太人的描写。不过他本人对批评嗤之以鼻,并拒绝称他作品下的角色描述为自传。对于这些真实与虚构,他表示:“这些都是我,也都不是我。”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