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任噏】由波兰集中营法案 看德国的历史观斗争
今年1月27日,波兰是奥斯威辛(Auschwitz)集中营被盟军解救的73周年,在此前一天,波兰下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就是禁止任何人使用“波兰集中营”的说法,违者最高可被判囚三年。这条法案显然是波兰政府欲与纳粹德国罪行划清界线,然而不乏争议,以色列及犹太社群对之表示震怒。另一边厢,德国总理默克尔对波兰做法不予置评,只重申德国独力承担犹太人大屠杀的责任。德国对于纳粹罪行素来态度相当明确,也成就了西方民主、自由的典范之一。可是随着这段战争历史开始远去,近年种族主义及反犹太主义擡头,极右政党在这类历史问题上“挑衅”不断,德国人背负了七十饰年的罪疚感与责任感是否已渐渐动摇?
波兰1939年遭纳粹德国占领,估计近600万人丧生,包括大批死于大屠杀的犹太人。当时纳粹德国独裁者希特拉在波兰设置数个集中营,奥斯威辛是云云集中营中,最恶名昭彰的一个,因它是世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集中营,超过一百万人命丧该地。然而波兰素来强烈反对“波兰集中营”这种说法,今年一月下议院通过新法案,禁止任何人指控波兰在犹太人大屠杀有何责任的相关讨论,或指波兰是“第三帝国”的共犯,违者最高可判囚3年,波兰总统杜达在2月6日签署,同意让法案过关时强调:“我们需要向世界清楚表明,不再容忍波兰的清白继续被玷污。”毋庸置疑,波兰亦是战争受害者,立法是为确认德国对大屠杀负上最大责任,历史又怎样说?
部分波兰人涉迫害犹太人
《时代杂志》引述美国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资料,纳粹德国人在占领波兰期间,杀害了逾190万名非犹太人以及300多万名犹太人。当时不少波兰人不顾安危藏匿犹太人,但根据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纪绿,也有波兰人参与纳粹的暴行,例如要求犹太人交出金钱,否则不提供藏匿地方、向纳粹举报犹太人行踪、1941年在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Jedwabne),共有400名犹太人遭邻居关在谷仓中烧死。英国《卫报》于2月19日以“卫报对大屠杀责任的看法:波兰不能彻底摆脱责任”为题发表社论,指德国策划那场种族灭绝,并执行大部分屠杀罪行,但帮凶及通风报信的人也不能被放过。
波兰正试图将大屠杀变成迷思。
众多历史证据证明,部分波兰人确有参与压迫犹太人,波兰历史学家Jan Grabowski形容,波兰对极右反犹声音放任,显然是民族主义冒起,与及历史修正主义的关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批评新法例为“改写历史的尝试。”该法案是由波兰执政党——法律与公正党(PiS)提案,外界质疑这个于2015年底上台的右翼民粹政党,利用仇外言论来拉拢民族主义者的支持。
对于波兰政府立法禁止以“波兰死集中营”称呼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期占领波兰所建立的集中营,以推卸参与大屠杀的责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回应时,表明不会介入别国内政,她重申德国对大屠杀的责任,是每任政府都会承认和应对的事。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本月3日在Twitter也写道:“过去15年,我组团带领年轻人走访位于奥斯威辛和马伊达内克(Majdanek)的集中营,这些是偶然在波兰境内设立的德国集中营,我对此再清楚不过....波兰可以放心,任何窜改历史的行为,像是‘波兰集中营’用语会被明确拒绝,并遭到强烈谴责。”他强调,大屠杀是由德国计划执行,与其他国家无关,“谁要为运作集中营、在欧洲屠杀数百万的犹太人负责。毫无疑问,这个国家是德国。”
战后反省获世界肯定
在德国,承认大屠杀的历史责任、绝不允许悲剧重演,致力维护欧洲的和平与自由,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早在1949年,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统豪斯(Theodor Heuss)在一次集会上谴责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承认“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1978年德国各州教育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决议,重申教育应抵制对纳粹德国所犯罪行的掩饰或赞扬。为警惕后人,一些纳粹集中营遗址被改建成纪念馆,给公众参观。联邦政府又决定在柏林市中心建立“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于2005年开幕并对外开放,用作纪念当年二战中受害的犹太人。
尽管德国奉行言论、集会自由,但根据1994年9月联邦议会关于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不仅禁止使用任何具有纳粹象征的口号和敬礼仪式,而且禁止使用任何具有纳粹的标记符号、标语和徽章,对同情纳粹、对犹太人进行诽谤、攻击和恶意伤害者,或宣扬种族歧视、否认希特拉第三帝国大屠杀犯罪行为者,可依法判处3至5年徒刑。对于极端主义,德国社会没有半点暧昧空间,而某程度上,战后德国能获国际社会再度接纳,甚至成为推动一体化的欧盟领袖,是因为德国正视历史的态度。
对于纳粹罪行的刻意记忆,该停了吧!
然而,这种近乎严苛的自省并非完全不受挑战,随着近年极右势力擡头,一些右翼份子公然挑衅历史观,冒出了各种挑战底线的言论,其中德国极右民粹政党“另类选择党”(AfD)资深党员霍克(Björn Höcke)发表的反犹排外思想,引发连番争议。霍克从政前曾任历史老师,去年初他打破战后德国的政治共识,在德累斯顿的一场青年论坛上,公开表示“对于纳粹罪行的刻意记忆,该停了吧!”
他质疑现代德国对历史的忏悔,一味矮化自己,以1945年2月的德勒斯登轰炸为例,指德国的历史教育“只见其加害者面貌,却未强调其受害者身份”,过度强调纳粹罪行,让德国人成为了一群“心灵受创的人民”,因此德国需要一个“180度的大转变”。霍克要求德国人民背离传统,以正面态度面对国家历史,更影射位于首都柏林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是“耻辱纪念碑”。
同时,基于言论自由的原则下,德国书业、文化界,还是会,准许右翼出版社参与书展,但主办单位往往难以避免书迷因立场相佐爆发冲突。去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卷入政治混乱便是一例,先有霍克出席右翼出版商的演讲时遭到左翼份子捣乱,受到示威影响,两名右派作家所举行的读书会亦被迫取消。其后右派的安泰出版社(Antaios)抱怨部分书本遭窃,或被牙膏及咖啡弄脏。安泰出版了畅销书《德意志末日》(Finis Germania),这本书讨论德国人在二战后对纳粹主义和大屠杀的反思,惟内容很接近右派的阴谋论,例如提出一些低估犹太大屠杀死亡人数的质疑,明镜周刊曾形容该书是“极端右翼”、“反犹太”及“历史修正主义者”。对于安泰出版社成功参与书展,外界指责主办方为右派提供煽动民众的平台。
社会暗藏反犹情绪
现时的德国人当中,有的是二战期间,有家人是杀人凶手,有的人帮助过受害者,而大部分家族中有受害人。七十年已过去,纳粹时期的生还者、见证人越来越少,这段历史对德国人的切肤之痛与集体回忆,也注定会随年月淡忘。历史学家、左翼政客、教育界正争分夺秒,确保过去不被遗忘。二月一项新公布民调显示,少于一半的德国人忧虑大屠杀会重演,只有十分一受访者认为“即使自己没做错,我仍对犹太人大屠杀感到内疚”。尽管德国政治正确的教育与强烈的自我批判,在战后数十年来从没间断,反犹太情绪仍然营绕。故此德国联邦议院于一月通过,设立了反犹太主义问题专员一职。
这国家里每一个人都应规定,一生中最少到访一次集中营纪念馆,包括那些初来甫到的人。
去年一项由德国联邦议院委托进行的调查显示,9-10%的德国人表示有反犹太情绪,更甚的是有五成受访者表示,有轻微的反犹情绪。加上美国特朗普政府早前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进而激发欧洲各地的反犹太情绪,在德国一些移民社区便有发生焚烧以色列国旗事件。调查发现,43%的德国人毕生未踏足任何一个集中营参观,全国16个州之中只有巴伐利亚规定每一位学童必须参观一次集中营。德国年轻一代对纳粹时期历史的认知或许也不符外界预期,41%的中学生表示不知道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由德国所建。
对于纳粹过去的责任与承担,德国主流社会依然明确,也使国家由十恶不赦的罪人,变成现今自由、民主的典范。然而如何持续下去,令下一代,再下一代,都清楚牢记这段悲痛过去,是当下社会应该反思的事。
上文节自第10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3月19日)《德式的严苛反省路,还可以走多久?》。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