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港危中有机? 陈智思:与其猜中央要什么 不如主动揾机会
中美贸易战火蔓延,全球经济格局风云变色。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承认美国关税措施“攞命”,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指关税政策是全球化自由贸易时代的终结,美国抛弃世贸体系将重创小国。香港与新加坡同为小型经济开放体,当美国对华关税不断升级,当全球化自由贸易秩序遭受冲击,香港应如何自处?
团结香港基金主席、前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召集人陈智思接受《香港01》专访,探讨香港在新时代下的角色定位与发展策略,如何在危机中寻求转机,在变局中确立自身独特价值。
美国对华总关税增至245%,倘无弯转,“中美贸易”近乎终结,而香港与内地经济高度“绑定”,已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香港又是国际金融、贸易之都,连通全球。在中美加剧“驳火”下,香港的角色定位似乎愈加不可调和。
地缘政治下港日子不会好过 国际交往要觅互利空间
陈智思坦言,香港已经与以往大大不同,即使不是特朗普上台,在过去数年间,香港很多时候也被“针对”,“其实呢几年美国唔多唔少都当咗我哋系对手,﹙经济体上﹚当中国一部分嚟睇我哋,部分美国公司更受到美国政府的压力,而选择离开香港。”
由近日长和卖港口事件中,美方态度,也可窥见一、二。陈智思指,香港这个“品牌”今天对于美国而言不再是“特别”,是确确实实属于中国一部分,就算是私人企业,也一视同仁。他相信,香港已经做好了准备,“知道(在地缘政治冲突下)日子唔会好过。”
与此同时,陈智思指,很多国家都同样面临一个“爱与恨”的问题,中国是举足轻重的贸易伙伴,但也会带来竞争和压力,“我曾和德国商界交谈,佢哋好担心中国汽车来势汹汹,未来将德国车厂取缔,虽然佢哋系怕,但唔等于唔同中国打交道。”作为国际之都的香港也是如此,要找到互利空间,只有“我赢你输”的贸易模式是不可持续,“令大家都有利可图,可能佢哋就未必只当中国或香港系对手。”
危机中更被看重 角色是为国增值
那么作为中国一部分,香港角色如何定位?陈智思表示,无论是70年代、90年代,乃至今时今日,香港一直都有角色——“增值”,不是为香港自身增长,而是为国家增值。以往国家经济起飞,香港扮演的角色是帮内地引进资金,发挥上市、集资功能,现时这个功能已经淡化,新时代的角色是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分散地缘政治风险,“香港角色都系集资,帮内地企业出海集资,而家唔通仲去纽约?当然系香港!”
反而在是次关税战危机中,香港更能在危中获得机遇,陈智思认为,不平凡的日子中,香港角色才会被看重,“之前啲人成日话上海都得啦,而家仲有冇听到人讲上海?”他大派“定心丸”,相信未来10至20年香港仍然是承担著为企业出海集资的角色。
与其猜测中央意图 不如主动创造机会
不过,清楚定位后,行动也是很重要,陈智思指,香港过去习惯于“等Order(命令)”的思维模式,但如今中央与香港同样面临复杂挑战,香港要“靠自己”!“商界好多人而家都系度估中央要啲咩,或者坐系度等紧中央出手。”
“你唔可以估,你要创造机会!香港强项系靠自己!”陈智思续称,香港要善用“两制”灵活性,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到独特定位,“完全唔知中央谂法,你一定会输,知道之后你就要靠自己。”他再次呼吁商界摆脱依赖思维。
零关税、联汇制度是信任基石 贸然变动风险极大
诚然,香港在危机中要看清定位,并积极寻找新机遇,面对持续升级的贸易摩擦,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现时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并未对美国进行同等反制。陈智思认为,香港零关税、自由港的地位是国际信任的基石,若轻易改变政策方向,将加剧不确定性,“行之有效的一套,唔知道系唔系最好,但起码大家都知游戏规则点玩。”
同样对于联系汇率制度,他坦言“改动风险极大”,维持现状是务实选择,“始终大家都要同美国做生意,就要有美金。如果(港元)唔同美元挂钩,转啲咩?短期之内欧元、日圆都唔会好,到最后有咩选择?仲会承担另一种风险。”
港府职责是搭建平台而非主导干预
此外,对于同为小型经济开放体兼竞争对手的新加坡,其总理黄循财呼吁国民做好准备应对关税战,此番说话是否可以借鉴?
陈智思表示,香港的优势在于市场活力与法治环境,而非政府主导,“新加坡政府强,商业弱;香港政府弱,商业强。”这种差异要求香港商界必须主动理解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主动“增值”。
陈智思续指,香港政府从未擅长“做生意”,商界不应期待其指明出路,因为政府的核心职责是搭建平台、松绑不必要的政策限制,并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营商环境,让其发挥。
港行业现机构性问题 “斗平”不是出路
不过,除了面对关税战,陈智思称,香港自身竞争力情况更严峻,部分行业例如金融业经历著周期性调整,可随内地经济复苏逐步缓解,但部分行业——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已出现结构性问题,“人工、租金成本太高,但深圳(消费)系我哋一半。”
事实上,北上消费“平、靓、正”吸引了大批港人前往,本地零售、餐饮业正受冲击,陈智思认为,“斗平”不是出路,他以纽约、伦敦为例,指出“贵并非原罪”,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与体验。
至于地产业这个向来是政府赖以生存的“金蛋”,陈智思提醒,香港长期依赖地产经济的财政模式某程度上已面临结构性风险,例如地铁若无上盖物业补贴,恐难维持世界级服务。他强调,不能再期望像2003年那样,等待中央出手后出现谷底反弹,“今次要挨几耐?唔知,但肯定唔会好似𠮶阵时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