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专访|高层揭电动车攻港大计 想做“先驱”不做“先烈”
“车水马龙”总会用作描绘香港街景的繁华,数十年川流不息依旧,只是许多改变,近来悄然发生。随著街头巷尾,不再只是传统欧日系车辆的天下,内地电动车身影渐多,“攻港”誓言掷地后,确乎应声落地生根,其中最为耳熟能详者,莫过于比亚迪(1211)。
内卷、关税、价格战,年内电动车“厮杀”未止,比亚迪即便在香港,位居新车市占率第二,仍步步艰辛。公司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接受《香港01》专访,更亲自拆解集团攻港细节,并希望将电动车打造为香港的“新名片”。期间,他直言,比亚迪在港真正的对手并非Tesla等劲敌,而是另有其人。
相关连结:跑车无人买? 豪车代理抢卖内地电动车 浴血厮杀平至25万有找
在港新车市占率居亚军 三大优势料可撼赢Tesla
2022年,比亚迪正式登陆香港私家车市场。刘学亮透露,比亚迪两年来累计接获订单约1万单,上牌数量就逾7000辆,当中一半以上为ATTO 3,也是公司攻港的第一款车型。官网显示,其在本港共推出5款私家车。而近来,与Benz合作的新品牌腾势DENZA D9,也新推右軚版攻港。
本港寸土千金,汽车行业同样拥挤,“抢滩战”难免腥风血雨。刘学亮透露,比亚迪目前在所有车型中,以16.3%的新车市占率。排名第二;而在纯电动车的市占率,就有19%。不过他也坦然承认,较市占率冠军Tesla而言,双方仍然存在差距,不过距离已正在拉近。
出人意料的是,电动车市场硝烟弥漫下,刘学亮却未对Tesla“下战书”,反而直言“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Tesla”。他解释称,比亚迪真正的竞争对手,是燃油车,是传统,“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未来,我们也相信人们一定是憧憬未来,而不是停留过去”。
刘学亮续指,Tesla固然值得尊敬,但他指比亚迪在香港,相信仍较Tesla有三大优势。首先,比亚迪“电池起家”,掌握核心技术,自己有造所有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能力。其次,集团承诺未来每年,都会精挑细选1至2款新车型来港,而Tesla的车型不多,选择存局限。此外,包含最新的腾势品牌,比亚迪在港共有11家销售网点,配合港车北上的大湾区网点,服务设施更完善。
冀与内地友商“比翼齐飞” 港逾七成汽车增量为电动车
话虽如此,海外劲敌当头迎战,身后的内地友商,同样虎视眈眈。仅以攻港阵型看来,比亚迪今次力谷的腾势品牌为豪华MPV车型。而“新势力”中,小鹏(9868)5月登陆的X9,吉利(0175)旗下极氪7月发布的ZEEKR 009,均为同类型7人车,在港正面交锋,一触即发。
刘学亮反笑道,“现在还算不上竞争”,希望和友商们“比翼齐飞”,一起把电动车产业做大,当真正有一天打败燃油车,“竞争才真正开始”。再追问电动车究竟哪一天才取得胜利?刘学亮表示,燃油车毕竟崛起逾百年,电动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因此仍需时日。
不过他话锋又转,称在打败燃油车这场战斗中,在内地近尾声,在香港早已结束。他引述数据指,内地7月单月新能源车市占率过半;香港品牌中市占率前两位更都是电动车,增量而言遥遥领先。因此香港买电动车已成大趋势,只是仍有数年以来的燃油车存量,等待用增量置换。
翻查近年运输署数据,首次登记的私家车中,2019年在整体占比不过只有6.3%,但短短几年间,电动车增量确乎突飞猛进,至2023年电动车占比就有64.6%,而在今年首6个月,首次登记电动车数量更累计有2万辆,整体占比高达75.3%
吁官方加快上牌审批流程 将电动车打造为本港“新名片”
然而,刘学亮表示,任何产业发展一定离不开当地政策。一如既往,比亚迪希望港府能扶持电动车发展,并呼吁加快审批流程。
他无奈称,比亚迪总部处深圳,作为“邻居”,对香港市场一定优先交付,但目前来港上牌流程却仍需1至2个月,直言“生产车也用不上这么久”。他续指,比亚迪全部工厂单日可生产约1.6万辆车,而香港目前全年电动车需求不过约一万辆,相当于集团1至2天即可供应本港全年需求,产能绝非问题。
另外,刘学亮不止一次盛赞,港市占率首两位均为电动车企,这在全球范围内,除却北欧少数几个国家,都相当罕见。对比他常驻的日本,电动车市占率仅有2%,故其认为香港是全球最接受电动车的市场,电动车应可打造为香港城市的“新名片”,并开拓多些扶持电动车的政策,如免费泊车、挤拥时段为其开辟单独行道等。
无意自建充电桩 “谁都能做的事,比亚迪不做!”
另外,配套充电设施的完善,也是比亚迪的迫切期望。刘学亮表示,10年前续航只逾200公里,现在已倍增至逾600公里,意味著一般需求下,香港电动车可以在1至2周都无需充电,然而尽管技术革新,减少了续航里程的忧虑,但建立更多公共充电桩,仍是必要之举。
而问及充电桩不足,或影响电动车销情,比亚迪是否有自建打算?刘学亮则霸气直言:“这个事情太简单,谁都能做的事,比亚迪不做!”他忆述称,12年前在深圳确乎曾自建充电桩,但当时行业初兴,陷入先造车,还是先充电的无限循环,方会一肩扛起自行兴建。
但当下充电桩技术已发展成熟,刘学亮笑打趣道,“什么事都不要自己做,如果比亚迪现在再建充电桩,就又一批人倒下了(即失业)”。但他指,会将比亚迪所拥有的数据,例如司机较喜欢到甚么地方休息充电提供予港府参考,希望港府能在相关地区配合兴建公共充电桩。
其实,早在十年前,比亚迪曾在本港推出的士,失败后又回归。之后再接再厉,推出电动巴士、私家车等。刘学亮表示,虽然“这十年走得有一点点艰辛”,但一直想做“先驱”不想做“先烈”。他强调,比亚迪过去十年没有离开香港,是相信这个城市,一定可以通过电动车带动全新的绿色经济。
“所以,比亚迪觉得,自己在香港市场做的还算好吗?”面对最后一句发问,刘学亮笑答道,“我们认为挺好,但最重要的标准是,香港路上比亚迪多了,那才是真正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