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保局报告:浸大生“颇大比例”无联络学业导师 倡检视配对比例
教资会辖下的质素保证局昨日公布《香港浸会大学质素核证报告》,报告显示部分课程的学业辅导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更有颇大比例的学生”从未与其学业辅导师联络,建议校方审视学系之间学业辅导师和学生的比例差异。
不同学系的学业辅导师和学生比例存差异
浸大自2012年设立学业辅导架构,目前每名学生获分配一位学业辅导师,辅导师会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订立事业目标和深造计划。
质保局的评审小组指,根据浸大提供的证明文件,学生渐发现学业辅导制度有用且令人满意,然而部分课程的学业辅导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更有颇大比例的学生”从未与其学业辅导师联络,不同学系之间学业辅导师和学生的比例差异。
评审小组指,浸大高层告知评审小组,浸大并不单靠学业辅导导师为学生提供辅导 ,只要能达到预期果效, 各学系可灵活运用不同方式提供学业辅导。小组建议,浸大应检视其订立学业辅导导师与学生比例的相关规约,以确保所有学生获得适当支援。
少数研究生教学时数达每周17小时 促检讨加强支援
另外,浸大研究课程研究生必修基础课程亦包括培养教学技巧的内容,小组指,各学院可自行调整整体教学时数安排,但上限设定为每周17小时,大多数研究生做研究项目之余,每周教学工作三至四小时,而学院之间亦存在若干差异。小组建议,浸大检讨编配予研究课程研究生的准许教学时数上限,以确保对研究生提供充分支援。
报告又指,浸大近年因应社会需要,推动不计学分的联通课程活动,推出“国安法教育课程”、疫情期间推出“ 正向教练” 和 “栋笃笑的搞笑手册”等。小组认为,不计学须的大学生活课程列作毕业要求,是一种良好实践做法。
质保局定期监际教资会大学课程的质素,第三轮质素核证周期聚焦检视大学学术标准和学术质素架构、学术课程发展、教与学、学生学习评核和学生支援,浸大是第三轮周期首间公布结果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