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揭四成年青人自认贫穷 满足生活开支须时薪达$71.6元
为了解本港青年对就业、贫穷和相关政策的看法,以及他们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岭大政策研究院、文化研究及发展中心早前受乐施会委托,于去年5月至12月进行一项题为《最低工资有几低?贫穷新一代的就业困境报告》的调查,其中接受第二轮访谈的受访者之中,有约四成自认贫穷。另外,大部分已有全职工作的受访者认为最低工资调整幅度过低,未能从中受惠。
研究团队建议,政府应从多方面著手解决青年就业贫穷问题,包括透明化最低工资的调整过程、重启标准工时立法程序,以及全面检视最低工资的定位等,为青年提供适切的协助和促进就业。
大部分青年认为工资过低 当中约四成自认贫穷
调查结果透过两轮访谈接触67位18至29岁、每月收入低于2万元及有工作经验的青年,另外亦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分别收到164份及253份有效回复。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青年认为自己的工资过低,待遇与工资不相称。访谈受访者大多持有学士学位,收入中位数约为1.5万元;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多仍然在学,从事兼职工作,收入中位数则约为6,000至1万元。大部分有全职工作的青年觉得自己工时长、部分行业长期薪金偏低,而压力通常来自生活成本及难以完成的人生目标,例如置业。
此外,在访谈中自认贫穷的青少年对贫穷有不同理解,例如三餐不继、人工未达到本地月入中位数及因许多目标尚未达成而导致“精神贫穷”。
最低工资调整幅度过低 时薪应达71.6元
绝大部分已有全职工作的受访者均认为最低工资调整幅度过低,即使提升至40元依然不合理。调查指年青人的平均每月生活支出在扣除教育开支后约为1.5万元,按每月工作26日、每日工作8小时计算,时薪水平需要达到71.6元。
透明化最低工资的调整过程 重启标准工时立法程序
港大社会科学学院全球中国社科研究网络研究助理杨皓铖表示,政府应透明化最低工资的调整过程,扩大和多元化最低工资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加入可以代表低薪工种的从业员,以至由“两年一检”改为“一年一检”,让基层工人能及时应付通胀。
他续称,当局应重启标准工时立法程序,订明标准工时为每周40小时,每月设立加班和总工时上限,并以此为制定“过劳死”的法律定义基础,将“过劳死”定为雇主须按《雇员补偿条例》(第282章)作补偿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