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微塑胶摄入超欧亚地区五倍 理大学者开拓可持续海洋食品研究

撰文: 凌雯静
出版:更新:

随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持续增长,香港的海洋环境面临著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的严峻挑战。理工大学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的研究团队一直聚焦创新的海洋污染监测技术和海洋食品可持续性研究,包括监测微塑胶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重建珍珠贝礁等,回应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研究团队正积极探讨微塑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后果。(理大提供图片)

塑胶废弃物无处不在,塑胶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咽并积存于体内,影响食物链的其他摄食阶层,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3年最新统计显示,每名港人每年平均消耗约65千克海洋食品,高于全球人均消耗量20千克三倍之多。

港人的微塑胶摄入率较其他欧亚地区高出五倍

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方家熙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显微拉曼光谱法(Raman microspectroscopy)的自动测绘技术,调查本地海洋食品例如青口所积存的微塑胶数量和特征,发现平均每克鲜青口肉中含有0.2至1.8颗长度约为40 至1,000 微米的微塑胶,由此推测香港每年每人透过食用双壳贝类,摄取微塑胶的数量可高达10,380颗,情况令人关注。为进一步证实微塑胶有机会被人体摄取,研究团队分析港人粪便中微塑胶含量数据,发现港人的微塑胶摄入率较其他亚洲和欧洲地区可高出约五倍。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正在积极探讨微塑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后果,并联同理大其他学系研究利用气泡屏障和细菌生物膜从海水中移除微塑胶的不同方法。

团队透过先进三维技术,追踪分析珍珠贝礁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理大提供图片)

与本地渔民合作支援可持续渔业发展

为改善海洋环境和增强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于香港赤门海峡选定位置,利用人工养殖的珍珠贝重建珍珠贝礁,并透过先进三维技术,追踪分析珍珠贝礁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利用珍珠贝的滤食特性作为生物监测工具,评估香港海洋污染情况,以改善水质。团队亦与本地渔民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合作,支援可持续渔业发展。

方家熙表示,海洋保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术界、企业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他希望透过研究创新及社区教育提高保育意识,激发社群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为香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