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科研精英回流获奖 指港创科须善用优势、STEAM教育有成效

撰文: 钟咏茵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近年提倡要“抢人才”,吸纳世界各地精英来港。正当大家目光聚焦于其他地区人才身上时,港产科研精英傅凯骏(Adrian)于2021年回流香港,加入科大成为物理系助理教授,以香港作为科研及教学基地。傅教授于去年凭著研究量子材料得到科研奖项后,今年以研究电子粒子行为提出“拓扑带对称性指示器理论”成为“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得奖科学家并获得研究资金。他指自己研究范畴的终极目标是想将电子设备缩小,以提供更多功能,带出其他可能性。

傅教授是会考及高考状元,2018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曾留美当研究员。他近年屡获科研奖项,对于政府目标打造香港做国际性科研中心,他坦言本地做科研有不少客观因素限制如土地问题或薪金问题,大型项目实在难以进行。不过,他认为香港现时仍有许多世界级科研团队、地理优势,社会要思考如何运用及整合以上资源,选择适合的科研项目,发挥香港得天独厚的优势。

科技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凯骏今年凭著研究电子粒子行为提出“拓扑带对称性指示器理论”成为“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得奖科学家。(欧嘉乐摄)

创新是好事也是难事  发展须善用独得优势

傅教授作为香港科研界顶尖人才,被问到政府将计划投入不少资金进行科研创科,目标打造香港成为环球科研中心,他表示:“作为受惠人士,当然觉得非常好。我觉得创新是好事,亦是难事。有一类型项目在全世界几受欢迎,但如果香港本身先天条件不适合,可能要想下怎样运用资源才算理想。”

科技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凯骏直言,创新是好事也是难事。(欧嘉乐摄)

傅指自己因从事理论型研究,不需要庞大仪器同实验室空间,但有些项目受制于客观环境因素影响难于在港进行,例如农业研究,明显没有足够土地可以供应;某些项目需要100个、1000个基础研究员,香港生活成本高,很难提供足够薪酬聘请人才。不过传认为香港于另一方面仍有其优势,像是本地已拥有非常多世界级研究团队,加上文化及地理位置与内地相近,不少国内人才愿意留港发展。他认为发展科研创科要先思考适合本地环境的项目,之后再考虑招揽人才方向,运用既有良好资源,才可发挥香港得天独厚的优势。

STEAM教育彰成效 直言每一代比上一代进步

傅教授既在科大进行研究,亦有教书培训本地人才。谈到香港政府近年在教育界重点推行的STEAM教育时,他直指方向有成效:“以我的本科生学生为例,他们现时已经懂得自己研发 transformer模型(变换器),我们经常所讲的ChatGPT就是其中一种。自问我仍然是本科生的话,都自觉无法可以做到,所以每一代都比上一代进步。”不过他也提到以上“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合高等教育就值得再思考,“高等教育应该专注较小的范畴,在该领域中行到最前。原理上与跨学科学习没有相违背,但毕竟每个人时间有限,毕业时要将跨学科中每一科都学到深入就非常困难”。

科技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凯骏进行研究外亦兼任科大物理系助理教授,指政府在中小学推行的STEAM对学生有成效。(欧嘉乐摄)

最后傅教授亦鼓励有志向科研发展学生,说:“做科研要有一股傻劲,做学术成功率好低,但不代表不做。”他指做科研就好像中六合彩一样,好难中都会有人中的,未尝试过就不知道。如果觉得自己有这个机会,可以承担风险,继续尝试做落去,亦都要提醒自己不可以转牛角尖,客观现实不容许就要另觅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