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消耗热情,你还在坚持吗?(下)

撰文: 陈袆
出版:更新:

上篇提及到本地独立设计师因难抵计算的耗竭而结束其品牌经营或转移阵地,但同样的情况又何止出现在香港?Fast fashion对设计师们的影响,也不只停留在小型品牌或初营品牌之上。

成衣的推出cycle愈缩愈短,设计师的创作空间与时间愈来愈受压缩,近十年间,因无法承受此压力而结束系列经营的品牌增多,2015年更是一个接一个地结束,其中不乏大家熟知的品牌。觉得可惜吗?不如想想是促进快、快、快、平、平、平、多、多、多的凶手。

Jean Paul Gaultier

2015年,Jean Paul Gaultier宣布结束38年历史的男女装ready-to-wear系列。做订制服装时他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做自己想做的设计,但ready-to-wear的市场发展太快,季度周期愈缩愈短,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创作,与其为了追逐市场而交出不满意的设计,倒不如专注高级订制设计。

Viktor & Rolf

同样是2015年,Viktor & Rolf也宣布结束其ready-to-wear系列,重新集中于高级订制及香水经营。原因?市场竞争太激烈,速度太快,限制了他们的创作。他们亦是宁愿放弃ready-to-wear,也要寻回需要的时间与创作自由度。

Kris van Assche

2015年,时任Dior Homme创意总监的Kris van Assche宣布结束其个人同名品牌。十年品牌一朝丧,Kris van Assche说是要专注其在Dior的工作,但不少业界人士均猜测他是因为生意难以支撑才结束个人品牌,他自己亦说 "Times are tough for independent labels”.

Band of Outsiders设计师Scott Sternberg

Band of Outsiders

创立于2004年的男装品牌,主理人Scott Sternberg在完成2015 S/S系列后便宣布停止品牌营运。一开始Scott并没有明言停止推出设计的原由,后来才说是因为缺少资金而不做新设计。幸好,品牌于2016年宣布重新发布ready-to-wear系列。

奢侈品牌持续有资源投放于不同系列,快时尚品牌又能够现抄现卖,使得Ready-to-wear市场太饱和,反而是中层的设计师们尽受市场竞争的苦头。不论香港还是其他地区,独立设计品牌还是大牌,商业计量对他们来说都有一定压力。鱼与熊掌难以共存,在经营一个品牌时,应该以设计来迁就市场,还是宁愿赚少些(甚至蚀钱)都要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最近又听到一个问题:到底是放弃更易,还是坚持更易?“放弃”看似可以无后顾之忧,但抛下自己坚持多年的心血,真的不会后悔吗?“坚持”看似尚要继续吃苦头、撞南墙,但说不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呢?一切都不易,该何去何从?

举出这些例子,并非为了要打沉大家。提出这些问题,也并非只为了“呻”。当有些品牌无法继续时,仍有许多品牌默默隐忍地寻找出路。当看到这问题时,虽然有些心灰意冷,单凭个人当然没有能耐能改变整个生态,但若大家一起踏出一步,去认识、去支持一些有热诚的品牌,或许可带来一点变化?

--------------------------------------------------------【时尚负能量】人有喜怒哀乐才是完人,做Fashion、做传媒、做人,怎会时刻乐观向上。每周来点负能量,让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承认自己也有负能量吧。